2024-05-1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探索責任感的起源,從心理諮商開始的奇幻旅程 - Part.3



本篇為諮商奇幻旅程的第三篇,其他篇章請見

諮商心得分享:一間讓我慢慢愛上自己的「沙遊室」- Part.1

心理諮商:涵容帶我關掉『責任感』的痛 - Part.2

心理諮商:從溺水到畢業的成長心智之旅 - Part.4



回到責任感哪裡來的謎團,我們花了幾次諮商的時間抽絲剝繭,也回頭問了家人小時候的故事。找出曾經寫過的週記和心得,細細看、慢慢找,開始有了些頭緒


例如:小時候,把事情做好對我來說挺容易的,也很容易能收到讚美。久而久之,讚美對我來說好像才是標準值,也因此循環在「我必須一直表顯得很好」狀態。

或許,那句「你是一個非常有責任感的小孩」

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長成了更大的責任感


再往下追查,過去的我,不知道為什麼很依賴「痛苦帶來的存在感」。我會特意選擇崎嶇的那條路、特意往身上撈更多責任感。因為痛苦,所以我感覺到自己活著。

(其實與身體上的痛苦,與有些人會傷害自己身體的概念類似。痛苦是強烈的感覺,讓人無法忽視)


看起來找出了一些拼圖,卻還湊不成整個故事。

我們的討論陷入了膠著。又討論了幾次,卻停滯不前 🛑




「老師~我好像,突然不在意這題了」我突然抬頭看向諮商師。

從這些討論裡,我發現我過去用力的方式、尋找存在的方式,可能只是一個「習慣」而已,總是用力做事、用力痛苦。

「但,如果他們真的只是「習慣」的話,「怎麼來的」也不重要了。因為習慣不代表我,習慣也可以改。」我接著說。


諮商師點點頭,她說「小時候的我們,不夠有力量(power),因此會用自己的方式尋找應對環境的辦法。無論是不是個好方法,都幫助我們活到了現在。」

「我們可以先抱一抱小時候的自己,跟他說聲辛苦了。而長大後的我們,也是時候重新選擇想要的生活方式了!」


➨ Part 2 討論也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結束了。

不是「找出答案」,而是「發現不重要了」


峰迴路轉,依然驚喜




老實說,在諮商後,我一個小心得是「天啊!也太難教小孩了吧!」

讚美也不是,不讚美也不是。

那些所謂特別懂事或叛逆的小孩,或許也有其他故事。


回到諮商師的分享:每個人都是不脫原生家庭長大的,都會帶著家庭的痕跡 (或小時候的傷) 長大,這無可避免。

重要的是長大後的我們,有了力量,是否能夠再次去認識真實的自己,放下這些痕跡,活出屬於自己的模樣。


畢竟,”長大之後要養的第一個孩子,不就是小時候的自己嗎?” 💛🧡


心理諮商的奇幻旅程還沒結束,下一回迎來畢業典禮 🎓


Photo:歐洲大旅行時,精簡的行李箱裡,依然裝了一隻可愛的熊熊陪我 🐻‍❄️






引號文字摘自網路分享

我真的好喜歡這句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記錄下自己走過心理諮商的奇幻旅程,希望陪伴也在路上的你,我們都曾走過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