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適度比較-尋找平衡點

在人生的「賽道」上,我想很多人都有聽說過各種「努力」的建言

環繞在你耳邊不斷提醒你必須努力的聲音,讓你鬥志高昂,發憤圖強

也確實,努力帶來了回報,在職場上你更進一步了,或是課業上更加優良了

隨著高強度執行的情況下,身體漸漸開始怪異,開始對這件事情有抗拒感

這時候內心就會出現「我是不是怠惰了?」的想法

接著開始感到恐懼,因為你的做事效率下降了,且同儕們的表現似乎還不錯

再加上看到社團的大神依然活躍,LinkedIn 很多人也都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你開始感到緊張,想盡各種辦法調整回最佳狀態

結果不盡人意,這時候開始懷疑自己定性不夠,對自己有些責難

最後出現了倦怠感,可能長達幾周、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回復


上面的敘述,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有些共鳴,這是倦怠的其中一個面向

因為時刻提醒自己應該要做點什麼,但到後來卻啥都不想幹

以我自己的狀況來看,發生至少數次,也看過身旁的人有類似狀況

有職業倦怠過的應該滿熟悉這種「想做點什麼卻又提不起勁」的無奈感

一直以來都聽說過「欲速則不達」這句話,但似乎在生活中並沒有意會到

自己就處於「欲速」的狀況,也就是說我感覺到我的倦怠來自於「急躁」

既然找到可能原因了,就往下探討「急躁」為何誕生?

我想這部分開始,每個人的經驗就有落差了,但我或許可以提供一個範本或思考方向


首先為何會出現「急躁」的狀況,我認為其中一種可能是因為「匱乏」

因為金錢上的「匱乏」,你想「快點」脫離這情境

或是心靈上的「匱乏」,你想「快點」有所成就來滿足自己

這得跟「熱情」做些區隔,「匱乏」與「熱情」雖然產生的結果類似

都是驅使你希望得到些什麼,但核心驅動力仍有本質上的差異

「熱情」不是因為缺少什麼,而是希望獲得更多

「匱乏」則偏向一種缺陷,會產生心理不適

既然急躁來自於缺乏,那人怎麼去「意識」到匱乏這件事?

我的觀點:「要如何知道自己缺什麼,去看看別人擁有什麼吧!」

這也是我長期以來抱持的觀念,去看看別人比較自己,就會知道缺了什麼

「比較」本身不是壞事,他可以是成長的驅動力

所以我們其實要做的是「適度比較」這件事


「人終其一生,追求的是一個適度」

這是我這幾個月來,感受最深刻的一句話,要調整自己的期望狀態非常困難

有時候甚至得要適度的去「放棄」某些事情

以前常有「想要跟XXX一樣的想法」,我把自己跟他人放在一個天平上

衡量著哪些東西是我「應該」要具備的,需要去補強的

規劃好「完美的」自己之後,開始著手行動按表操課

結果是全部都失敗,不是以倦怠收場就是不了了之


後來,我把許多社群軟體從手機中移除,降低接收訊息的密度

把時間留下來自己去思考或探索,開始學習何謂「適度」

​多出來的這些時間我嘗試了不少事情

首先是「準時下班」,我之前是會希望進度快一點而多留一小時的人

時間到了,就得要斷捨離,有什麼事寫個便條明天繼續(除非出大事才留)

而想要準時下班則是先將自己的工作效率保持在一定水準,所以身心理狀態得要維持

因此要儘可能在空閒的時間做其他事情,像是假日安排出門散步、咖啡廳發呆等

這些放空的行為好比文章當中的頓號,一個小小的停頓換氣,可以走得更遠

透過時間的分配,讓工作與生活建立起「邊界感」

腦袋暫時與工作的環境分離,再回到工作環境後,效率就會有所提升

持續這樣的行為模式一段時間後,在工作、休息的部分,效率都比較好


回到開頭主題,從「匱乏」、「比較」到「適度」,其實就是考驗人的調適能力

我想大多人不會希望渾渾噩噩,多少都會希望變得更好

這樣的驅動力也促進了「比較」這件事情,到了一個極端後便會壓垮自己

前段時間閱讀尼采著作,裡面有一段如下:

「阿波羅要求其信徒們凡事要適度,且為了適度,要有自知之明。因此,與他的審美要求並行不悖的,是「認識你自己」和「萬勿過分」這些要求」

尼采 -- 悲劇的誕生 把夢看做假象的假象

「認識你自己」除了字面意思,也可以解讀為理解自己的特質

或是去了解自己的「優劣勢」,總會有一些領域是有優勢的

而「萬物過分」,則可理解為,你得明白人只是人並非神

因此人們該追求的是一個「適度」,了解自己的限制不過分強求,且別成為自吹自擂的人

「人擁有限制不意味弱小愚昧,在知道限制的情況下仍穩步向前的他是強大的」

這段話是我融合尼采的內容寫出來的,我發現有些自信的人除了他們的長處

也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但這不意味著著弱小,相反的他們仍然在進步

且不會因此而狂妄,這部分拿捏得宜的人很有人格魅力,也吸引許多人爭相學習


最後來做個小總結,「匱乏」使我們去「比較」,期望得到完美的結果

然而「過度」比較讓人出現了「倦怠」,進而出現自我否定

「適度」是人一生需要學習的課題,想要適度得要「認識你自己」

除此之外還得切記「萬勿過分」,人並非神,都會有一些限制

而想要達成上面的狀況,就是每個人的課題了,沒人能告訴你該怎麼認識你自己

留點時間給自己去思考或探索,或許可能有答案

具體作法因人而異,但我想大方向應該不會差太多

祝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適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