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讀書報告】弗蘭克:《活出意義來》

    raw-image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我也在此簡單介紹,這書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就是作者分享自己以及身邊俘虜們的生活與精神狀態;第二部就是講解意義治療的基本概念。

    由於作者志在解釋自己創立的意義治療,所以前段有關集中營的篇幅比想像中少,作者只會從眾多驚人駭聞之抽取有效的事例作論據,點到即止。

    不過作者就俘虜們各階段的心理變化,描繪得十分清晰,讀者可理解到俘虜們剛入營時戰戰兢兢,去到中段感嘆戰爭結束遙遙無期,苦難已經壓垮一個人的情感。

    這時大家不禁反問,到底一個人遭剝奪所有尊嚴、幸福和希望,為何還會選擇活下去?到底一個人是為何而活?

    作者就發覺,原來一個人只需要一個引起幸福喜悅的念頭就足以支撐下去。

    即使他沒有刻意求存,內心也會因這份愉悅減輕苦痛,現實隨之一點一滴捱過去。

    最後俘虜們成功生還,終於得到多年來幻想的自由生活。可惜現實總是令人失望,原來沒有一種幸福可以補償俘虜的創傷,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值得留戀?

    作者就藉此解釋,其實人生意義應該要因時制宜,人生不要死守著一個目標。每個人在每一刻都有自己特殊機遇去完成獨特使命。

    此外,作者深信受苦必有其意義,當我們了解到受苦的目的,就能接受痛苦,提升自我,這樣也才配得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老實説,作者這一套逆向思維並不易理解。對此作者就舉例解釋,一名老人受不住喪妻之痛,患上抑鬱症。作者反問:「換作是太太去承受喪夫之痛,情況又會是如何?」

    老人才明白到這股哀傷就是免除了太太受苦的代價,我們也應該嘗試不以痛苦為恥,而是以痛苦為榮。

    總結而言,作者主張的「意義治療」是聚焦於未來,有別於精神分析主力於追溯過去,這才可以讓大家專注於要完成的工作和目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From HK to UK // Instagram: yuduyujian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