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9 次級禱告:主禱文、耶穌禱文、《公禱書》

次級禱告則是對活生生禱告經驗的模仿或定型(congealment)。(頁354)從思想層面而言,活生生的禱告經驗受外在的律法和原則檢視,按照形而上、倫理學的標準修正,變得更深刻有力。從群體宗教生活層面,禱告儀式、敬拜詩歌、禮拜程序中的公禱文,都把活生生的經驗改變為客觀、非個人化的形式和規條。

路加福音十一章1~4節記載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祂所教導的禱文就成為我們今天的「主禱文」,屬次級禱告: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主啊,求你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一樣。」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父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陷入試探。』」

 

我們可以從次級禱告的兩個層面來理解主禱文。在思想層面,主禱文是新約福音書記載耶穌關於禱告的直接教導,是禱告的聖經神學根據,也是基督徒作為耶穌跟隨者應該仿效的典範。在教會生活層面,主禱文在教會歷史中是廣受認可和使用的公禱文,也是歷代基督教教育三大領域之一(另外兩個是十誡和使徒信經)。在今天許多基督新教堂會,仍然使用主禱文作為公禱文和教育基督徒禱告的素材。

次級禱文的另一個例子是東正教靈修傳統所推崇的「耶穌禱文」。五世紀東方教會領袖伊西奇奧斯(Hesychios the Priest)和迪奧都古斯(Diodochos of Photiki)提倡一種屬靈操練,在一天當中,把耶穌的名與每個呼吸結合。(頁140,The Jesus Prayer, John Talbot)前者認為呼求耶穌的名是個極大的祝福,能夠淨化內心;透過恆常記念和呼求耶穌的名,能夠獲得上帝所賜的平衡狀態(equilibrium),基督徒的內心應該不斷呼求耶穌的名。後者則勸勉基督徒,不斷默想耶穌榮耀的聖名。從這兩位先輩開始,呼求耶穌名字的禱文,逐漸在希臘和斯拉夫語(Slavonic)地區的東正教群體發展,成為今天的耶穌禱文:「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憐憫我罪人。」耶穌禱文不單是修士操練禱告和靈命的禱文,也是一般東正教徒時常唸誦的禱文。

最近幾十年,耶穌禱文開始得到西方教會(天主教和新教)認識,並作為屬靈操練的工具。一些東正教徒認為,西方教會基督徒沒有使用耶穌禱文的傳統,也缺乏懂得耶穌禱文的屬靈導師帶領,可能會誤用耶穌禱文,對信仰無益。天主教會則積極看待他們的會眾使用耶穌禱文。《天主教教理》卷四點出,耶穌禱文結合對基督的頌歌(腓二6~11)、稅吏的禱告「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十八13),以及盲人向耶穌求救「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路十八38),讓禱告的人敞開心扉,體會人類的苦況和救主的仁慈。呼求耶穌的聖名是不斷禱告最簡單的方法。當我們用謙卑而專注的心時常重複呼求祂的聖名,禱告才不會失落在「重複一些空話」(太六7),反而像落在好土裡的種子,「耐心等候結果實」(路八15)。

次級禱文的第三個例子是聖公會的《公禱書》。英格蘭國會於一五三四年通過《最高權力法案》(Acts of Supremacy),英格蘭教會與天主教會分道揚鑣,是為英格蘭宗教改革的開始,改革內容包括崇拜禮儀。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麥(Thomas Cranmer,1489~1556)於一五四八年領導一個團隊,為改革後的教會設計新的崇拜禮儀,於翌年出版《公禱書》。本書內容包括早禱禮文、晚禱禮文、各種聖禮的程序,以及詩篇等。編纂團隊以中世紀天主教的拉丁文崇拜禮儀為基礎,綜合和簡化,翻譯為英文,成為一本具權威、內容廣泛、方便神職人員和平信徒使用的崇拜手冊。隨著英格蘭宗教改革而發展的聖公宗運動影響遍及全球,《公禱書》衍生出蘇格蘭、愛爾蘭、美國、加拿大等各地區的版本。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3rd ed. (New York: OUP, 1997) , s.v. “Book of Common Prayer.” Pocket Dictionary of Church History (Downers Grove: IVP, 2008) , s.v. “Book of Common Prayer.”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