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三本書證明,可能性帶來壓力放棄抑鬱,或相反

raw-image

2013年開始,中國社會學教授謝愛磊用10年追2000人,研究四所頂級大學的寒門弟子,求學還有畢業之後的變化,寫成在今年三月出版的《小鎮做題家:出身,心態與象牙塔》。

以《我在北京送快遞》呈現個人觀察帝都社會與生活而成名的胡安焉,今年初把自己20年做過19份職業(當然也包括快遞員)的心路歷程,寫成《我比世界晚熟》。

曾獲美國歷史類獨立出版獎金資助的作家艾達·卡爾霍恩,她採訪了200餘位跟她同年齡段前後出生(1965—1980)的美國中產階級女性的生活,寫成了《四十而惑:新世代女性的中年危機》。

這三本書都在描述,我們生活當中習以為常的將之認定為「弱勢者」,怎麼面對年齡變化以及隨之產生的問題。

讀這種註定有淚有光明也有絕望的書,真的只能像用電腦在看影片一樣,用1.5或者2倍,甚至更快速的方式掃過。

旁觀他人的痛苦,難道會讓我們真的感同身受嗎?問題是,我幹嘛要跟著同理心,幹嘛要讓自己跟著苦,苦,苦呢?

阿德勒說,人的一生就是在追求:歸屬感,還有被肯定。換言之,沒辦法自我肯定,就註定有很大機率要過得很慘。

小鎮做題家,很難融入城市的生活。因為,人家玩的,在乎的,我過去都沒碰過。可我自尊心很強的呀,我需要時間跟被理解。


不想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的人,美言之是自己晚熟。但是,我沒有歸屬感呀。我要,我希望,得到某種歸屬感。我需要時間。

那些到了中年的女性們,其實也跟小鎮做題家跟晚熟者一樣,通通都遇到,我想,我要,我可以,帶來的挑戰跟自我鄙視所苦。

不消說(真的得用這三個字),有人跨過那個「結界」:靠相信自己,靠有得到愛跟鼓勵,靠不把這些困擾看得比天大,才行。

話說,讀這種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書,所為何來?

答曰:只要是誠懇而樸素的描寫「事實」(fact),而不要哭著喊著叫著,你們讀者就該怎樣怎樣。要不然就會,如何如何。都值得閱讀。


哲學家說:「一個好的故事不僅是帶來享受的娛樂方式,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

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一年挑戰100本書之32-3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