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較真這個詞不常使用,它指的是對某些事情非常認真、較勁和堅持自己的看法或立場。較真在某些情況下是必要的,但是絕大部份,其實選擇不較真,才是真的有智慧,但是這個度,該怎麼判斷呢?今天就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各位一起探討。
在選擇是否要較真之前,首先需要確認你所堅持的是真實的嗎?我們常常會根據自己的認知和觀點來判斷事物的真偽。然而,這些認知是否基於確鑿的事實和證據?在較真之前,應該檢視自己所依據的資訊是否真實可靠,並區分觀點和事實。
例如,你可能聽說某個同事在背後說你的壞話,這時候需要確保這個消息的來源是可信的,而不是道聽途說的謠言。
又或者,你聽到的僅僅是跟你以前認知不同的觀點,可是你確保你以前都不會聽錯嗎?而就算那時是對的,這時候就一定沒有被推翻嗎?
所以其實我們都很難,真正的完全知道,什麼事物是完全真的,那我們又有什麼底氣去較真呢?
即使確認了事情的真實性,也需要考慮是否"真的需要"與別人爭論和計較。爭論的結果常常是雙方都不認同對方的觀點,並且可能因此失去一個朋友,增加一個敵人。
例如,在一次家庭聚會上,你發現親戚在談論政治話題時有些言論讓你非常不滿。這時候,是否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並進行爭論,還是選擇保留自己的觀點以維護家庭和諧,需要慎重考慮。
又或者,這個人其實他主張的觀點,即便是錯的,或是無法證明的,但是與人為善,並不妨害他人的權益與利益,那你不需要去跟他爭論,因為他是有權力,或在他自己自洽的世界中,無端地在他認為不需要時,敲醒他,顯得不近人情。
所以我還是主張,即便自己掌握真(這裡的真,指的是事實),那也不需要強迫去爭論跟灌輸給別人,我更喜歡是分享在,自己的方格子文章,或是教課時融入觀點,而不是要用任何形式,去跟人爭論或指正,這也是我觀察,好為人師本是好事,但卻變得讓人討厭,就是通常那些人,不是用想教好人的心態,而是想用我比你厲害的心態教。
最後,只有當對方的錯誤訊息或行為真正影響到你的名譽和利益時,才需要據理力爭。在這種情況下,確保你有充分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並將爭論轉向可以決定對錯的第三方,如法官、警察或上司等,這樣才能更公正地解決問題。例如,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誹謗你,這時候你需要保留證據,並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名譽。
較真需要智慧,並不是每次都適合堅持到底,適時放下較真,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和諧關係。在選擇是否較真時,我們需要考慮真實性、爭論的必要性以及對名譽和利益的影響。只有在必要時,我們才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並確保有充分的證據來支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