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相關)微觀看立院、鉅觀看社會 - 醉翁之意不在酒,如何去思考各說各話的真實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立法院國會審查之亂事件中,已有許多人詳細從審查內容、立法與司法程序結構以及法案通過之後的走向,進行了相當詳細的分析,而本篇文章則並非要從內容與審查面向來探討這次的事件,而是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談談為何國會總是像喧嘩的菜市場沒辦法好好地「開會」,委員們口中所說的「沒辦法、這是必要手段、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如此take for granted的論述,除了用政黨對立的角度解讀之外,沒有其他的原因存在嗎?立院事件塑造的我群/他者又代表著什麼?最後立院事件、名人表態以及軍機擾台反應了哪些事實?閱聽人在獲取這些各說各話的資訊時,又該如何面對與思考?


政治人物與媒體的關係 - 媒體邏輯、媒體景觀與媒介化


所謂的媒體邏輯(Media Logic)根據Altheide和Snow(1979)提出指的是新聞媒體本身具有獨特的產製邏輯,而媒體只報導符合它們運作邏輯的新聞。換句話說,媒體選擇哪些作為新聞的考量,就是這些「新聞」必須要符合媒體邏輯才能夠在新聞曝光,那怎麼樣才能夠符合所謂的媒體邏輯呢?這些新聞事件必須要符合媒體景觀與具備特定的新聞價值。

 

那什麼是媒體景觀(Media Spectacle)呢?Douglas Kellner從全球化、傳播科技和資本主義等視角,檢視新聞產製、新聞建構、新聞配銷到新聞功能等各方面的景觀化現象(林東泰,2017)。換言之,現階段耀眼奪目的視覺效果,成為媒體吸睛的重心,舉凡像是美國九一一襲擊事件對於建築被襲擊的震撼影像一直到各種天災人禍第一時間媒體所捕捉(甚至是強調)的視覺畫面成為了新聞的重點而非探討各個事件的內容本質。


圖一:過往立法院有名的豬內臟場面便是屬於媒體景觀的展現方式(圖片來源:REUTERS)

圖一:過往立法院有名的豬內臟場面便是屬於媒體景觀的展現方式(圖片來源:REUTERS)


而這也形成了媒介化的概念,所謂的媒介化根據Hjarvard與Li(2016)的定義是指媒介在文化和社會中的重要性,改變和強化不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領域變得依賴媒介及其邏輯的過程。當社會互動越頻繁,社會體制就越需要媒體扮演傳播和溝通平台,而在政治領域同樣地不是只有政治影響媒體的單向力量,政治人物也會隨著媒體制定新聞的邏輯來思考自身在各個事件中要如何行動(或是展演)。


因此在臺灣的脈絡中,政治和傳播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而政治受到媒體邏輯做出的行動,便涵蓋在政治媒介化的範疇,以立法委員過往在新聞版面上的「豐功偉業」,也才得以讓人民如此印象深刻,但這樣的印象深刻到底對實際解決實務內容方面有沒有幫助(或者只是在乎對自身選情跟知名度有所幫助),恐怕一部分也需要人民去持續監督究竟有沒有確實反映與落實民意了。


立院事件塑造的我群/他者 - 被劃分的共同體


另外,這次還有一個重點是究竟「不認同立院未充分討論,而送交三讀通過的有疑慮內容」看法的人,是不是同樣理念的我群/共同體?如果認為反對就代表是區分他者想法的人,是否有些太二元對立了一些?會提出這個疑慮是因為這次很有趣的現象是無論媒體或是政治人物都有將參與集會的群眾劃分成特定的共同體(例如泛綠、覺青等等),反而忽略了中間選民。


圖二:立法院事件中在外面抗議的民眾畫面(圖片來源:REUTERS)

圖二:立法院事件中在外面抗議的民眾畫面(圖片來源:REUTERS)


如果要定義中間選民,可以先問問自己,在選一名政治人物時,會優先先考量該名政治人物要競逐的職位(在這個職位是否真的有經費花在刀口上做事?)、政見(是否有真的深耕田野調查並提出可行的落實方式?)還是只會先以政黨顏色為優先考量?我想在思考完這題之後,可以了解到不是所有人民都會以後者為優先考量,那將集會的群眾視為同一個共同體的論述,進而去進行後面的辯論甚至是謾罵,會不會過於二元對立而忽略上述的這些其他的聲音訴求?那如果連上述這些部分中間選民 的聲音訴求都反對的個體,他們反對的背後考量又會是如何?我想這就要進一步跳脫微觀法案的層面,而是鉅觀整體臺灣社會的脈絡下去檢視了。


註解:會使用「部分」是因為筆者認為還有其他原因而不認同的中間選民(包含本身政治冷漠或是傾向中國立場的支持者)


立院事件、名人表態以及軍機擾台 - 閱聽人如何看待「真實」


除了立院事件之外,在5月20日總統就職之後,名人表態以及軍機擾台的新聞事件也持續在台灣媒體版面上佔有一席之地,過往中國政府擾台的各種新聞事件其實也已經很多了,至於相不相信、有沒有足夠的證據?過往對於台海軍事的相關文獻與整理,就目前為止也已經有相當多的資訊可供閱聽人辨別,但我主要還是希望無論這些事件後續的演進,大家可以密切觀察一下最近有哪些政治人物有接觸過中國政府的官員?接觸之後做了些什麼?為何要在這個時間點做這些事情?我想這才是從過往新聞事件一直到最近各種政治相關事件都指向真正的鉅觀目的。


最後,面對這些看似都是「真實」卻各自表述的報導與言論,身為閱聽人又該如何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談及所謂的「真實」,其實未必都是客觀真實,有時也包含與閱聽人自身成長背景經驗相關的主觀真實,在獲取任何資訊時,最重要的未必是在於這則資訊說明了什麼,而是在於這則資訊「沒有」說到什麼,從這個角度去切入,比較不會陷入將部分真實的論述當作全然真實的窘境。


要知道獲取一個事件接近全然的真實,所涉及的面向之廣,並非三言兩語或是幾句結論就能涵蓋,甚至在政治方面,還牽涉到過往歷史脈絡的演變,因此,不隨意的跟風而是先釐清事件甚至歷史脈絡中,各方提到/沒有提到的論述,從中尋找自身比較認同的觀點(個人認為在政治領域沒有所謂客觀觀點,任何的言論本身都帶有主觀的立場存在),在假資訊與部分真實資訊氾濫的時代,保持疑問與持續求證,才更有辦法釐清資訊的真偽並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資料


  • 林東泰(2017)。《政治媒介化:墮落媒體 崩壞政治》。臺北:師大書苑。
  • 劉忠博、冼楚橋(2022)。〈媒介化理論與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對話:以學術傳播的媒介化為考察場域〉。《傳播文化與政治》,15,113-137。


avatar-img
3會員
6內容數
主要會從傳播、性別與科技的角度,來主觀分享個人的見解與紀錄(畢竟我很健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s Talk 的其他內容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
臺灣從2023年初到現今,已出現許多ChatGPT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內容與經驗分享,而本文則從將ChatGPT執行新聞下標與摘要人員的實作中,去回應ChatGPT應用在新聞產業上,目前能做到哪些事情?以及透過這些運用的經驗去反思ChatGPT對於新聞產業的影響。 讓ChatGPT執行下標新聞內容
在生態教室的夜裡,一群男同志們總是會在這幾坪的野外小空間進行情慾流動與實踐,這當中偶爾會看見外國移工的臉孔,又或是鬢髮蒼蒼的老年同志穿梭在一群年輕男同志的群體之中,由於教室內並沒有燈光,僅能透過月光微弱的映照,來辨別當中是否有自己認識的人,也有人是先在外圍找到自己認識的朋友,再一起手牽手進入這昏暗看
序 從有意識以來到求學路上的現在,我剖析自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總是安靜的聆聽著對方甚至多方分享的經驗,在接下來的路途上,我渴望與自己對話,將所學所見所聞,用文字的力量紀錄當下的想法,不論更新多慢、文字多短,只要有想法就先記錄起來,這是我對自己在方格子的期許與目標。(2023.09.15)
新的一年的開頭,很遺憾的臺灣社會上還是正在發生對於HIV歧視與污名化的新聞事件存在,在同婚通過將近3年的現今,整體臺灣社會也許相較過往有更多多元族群的討論聲音,但另一個不分性傾向的HIV議題,卻還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新聞事件,給與其獵巫般的報導再加上負面標籤,將HIV建構成魔鬼,讓人聞之色變。
臺灣從2023年初到現今,已出現許多ChatGPT應用在各個領域的內容與經驗分享,而本文則從將ChatGPT執行新聞下標與摘要人員的實作中,去回應ChatGPT應用在新聞產業上,目前能做到哪些事情?以及透過這些運用的經驗去反思ChatGPT對於新聞產業的影響。 讓ChatGPT執行下標新聞內容
在生態教室的夜裡,一群男同志們總是會在這幾坪的野外小空間進行情慾流動與實踐,這當中偶爾會看見外國移工的臉孔,又或是鬢髮蒼蒼的老年同志穿梭在一群年輕男同志的群體之中,由於教室內並沒有燈光,僅能透過月光微弱的映照,來辨別當中是否有自己認識的人,也有人是先在外圍找到自己認識的朋友,再一起手牽手進入這昏暗看
序 從有意識以來到求學路上的現在,我剖析自己是個不善言辭的人,總是安靜的聆聽著對方甚至多方分享的經驗,在接下來的路途上,我渴望與自己對話,將所學所見所聞,用文字的力量紀錄當下的想法,不論更新多慢、文字多短,只要有想法就先記錄起來,這是我對自己在方格子的期許與目標。(2023.09.15)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實在很不想碰政治相關,每次寫完心情都很爛,就像看政治新聞那麼爛,但這次忍不住還是想表達一下個人立場,即使只能對一、兩個人產生影響,我也心滿意足了。 先說結論,我反對這次的國會改革!理由很單純,無關黑箱、無關藍綠,就是台灣的立法委員根本不夠格擁有那樣的權力!本文告訴你為何會這麼說...
Thumbnail
要談國會改革,就要看他們在做什麼?否則真的無從辨別,下面是一份兩個小時的會議紀錄,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立法院是怎麼協商的。有錯有漏起告知,請大家合理討論。謝謝。(3萬字,有耐心才看。) 立法院公報 第 113 卷 第 37 期 黨團協商紀錄 黨團協商紀錄 立法院第 11 屆第 1 會期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對於立法院最近的表現真的不滿。立法院作為民意代表的最高殿堂,其運作狀況直接影響人民的福祉。這樣打鬧下去,不是辦法。然而,監督立法院並非易事,需要多管齊下,才能有效促使立法院回歸正軌。 以下提供幾個監督立法院的建議: 立法院的資料公開透明:除機密外,誰提案甚麼,表決什麼,論述為何,都能清楚的攤
這篇分享政府機關如何應對立委索資、立委關切案件和各式協調會,提供大家評析這次「國會改革法案」爭議的另一個新觀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立法院轟轟烈烈兩個多禮拜,「調查權、聽證權、藐視國會罪」還是強勢完成三讀了!這次我們想談的是這兩項權力到底可能對「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造成什麼影響?群眾擔憂的,有無道理?
Thumbnail
實在很不想碰政治相關,每次寫完心情都很爛,就像看政治新聞那麼爛,但這次忍不住還是想表達一下個人立場,即使只能對一、兩個人產生影響,我也心滿意足了。 先說結論,我反對這次的國會改革!理由很單純,無關黑箱、無關藍綠,就是台灣的立法委員根本不夠格擁有那樣的權力!本文告訴你為何會這麼說...
Thumbnail
要談國會改革,就要看他們在做什麼?否則真的無從辨別,下面是一份兩個小時的會議紀錄,有興趣可以看一下,立法院是怎麼協商的。有錯有漏起告知,請大家合理討論。謝謝。(3萬字,有耐心才看。) 立法院公報 第 113 卷 第 37 期 黨團協商紀錄 黨團協商紀錄 立法院第 11 屆第 1 會期
Thumbnail
立法院目前正在討論國會改革相關的法案,其中包括《立委職權行使法》的修正條文。本篇主要是提出一些主要爭議點,作者再對爭議點作出回應。
Thumbnail
臺灣國會內的風波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但這些話語背後其實都是精心設計的框架,想要讓大眾降低法案的關注度。而我們該如何掙脫這樣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論述框架來引起更多關注,也是當前的議題之一。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對於立法院最近的表現真的不滿。立法院作為民意代表的最高殿堂,其運作狀況直接影響人民的福祉。這樣打鬧下去,不是辦法。然而,監督立法院並非易事,需要多管齊下,才能有效促使立法院回歸正軌。 以下提供幾個監督立法院的建議: 立法院的資料公開透明:除機密外,誰提案甚麼,表決什麼,論述為何,都能清楚的攤
這篇分享政府機關如何應對立委索資、立委關切案件和各式協調會,提供大家評析這次「國會改革法案」爭議的另一個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