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動物的同性性行為提升群體社會穩定性

倭黑猩猩,一種具有同性性行為的靈長類哺乳動物   圖片由natataek提供

倭黑猩猩,一種具有同性性行為的靈長類哺乳動物 圖片由natataek提供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蜘蛛、棘皮動物、線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等動物界中的各個主要類群。而在這些類群中又以哺乳類為最常見到同性性行為的類群,為此有研究團隊打算以哺乳動物為切入點研究同性性行為對於生物的存續到底有什麼助益從而使其保留下來。

據目前所知哺乳類當中有12個目(63%),62個科(50%),261個物種(4%)擁有同性性行為(實際上很可能低估)。這些同性性行為有251個物種屬於成年動物表現出來的,而僅有10個物種是在未成年個體上展現。有209個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展現在野生或半野生個體上,這說明同性性行為並不單純只是受到人為條件影響產生。雖然在過去文獻中 顯示部分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屬於偶然事件,不過依然有至少40%的物種在發情期期間會頻繁出現同性性行為。另外哺乳動物的同性性行為在兩性上都很常見,261個物種之中有163種展現雌性展現同性性行為,199種展現雄性同性性行為,其中有52%的物種兩性都展現出同性性行為。

研究團隊首先探究同性性行為是隨機出現在哺乳類各個類群之中,還是主要分布在幾個特定類群,結果顯示並非隨機分布,而是普遍出現在特定幾個類群,包含偶蹄目、袋鼠目、齧齒目與靈長目,而在經過分析後顯示出同性性行為主要出現在那些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尤其是那些族群裡有多個雄性與多個雌性組成的物種。

接下來團隊開始分析促使演化同性性行為的原因,首先他們假設這與同性之間的互相殺戮有關,並以此進行分析,分析則表明確實在雄性當中普遍具有互相殺戮的情況,而同性性行為則可以緩和這種現象,不過對雌性而言不具相關性,接著在社交行為的分析中顯示出不論雄性還是雌性,都因為社交需求的關係而產生同性性行為。

過去其實就有研究個別物種的同性性行為對其社會的助益,比如倭黑猩猩與日本獼猴,可因此增進群體內部的和諧,而寬吻海豚的雄性聯盟則可因此加強聯繫,還有美洲野牛則可借此強化統治階層,這些研究結合上述分析來看可以看出同性性行為確實具有增加社會凝聚力、穩定性與和諧程度,而在雄性中則有增加了一個減少同性殺戮的作用。

最後,雖然該研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不過這項研究還是有其局限性,第一,同性性行為的演化驅動因素可能不只這些,還有待之後更多的研究。

第二,如前面所提關於擁有同性性行為的哺乳動物物種數量很有可能低估,因此若有更多相關物種加入分析,就有可能導致分析結果截然不同。

總之不管如何至少目前研究的分析結果與過去對個別物種的研究是相吻合的,並且同性性行為很常見,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同性性行為並非是不正常的也不是適應不良的,而是一種趨同的適應性演化,用於維持社會關係以及減少同性之間的衝突。

作者:白稜 參考資料: Gómez, J. M., Megías, A. G., Verdú, M. (2023). The evolution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mamm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