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第七天 練出寫作的肌肉

raw-image


我們在前面幾天,談了靈感來源如何從生命與生活中搜集紀錄與觸發靈感如何透過大量閱讀,甚至是觀看影視擴大自己的資料庫。看起來,靈感似乎大多來自外界刺激,並持續在腦中醞釀、激盪,重組出更複雜的靈感,並非一定要坐在書桌前才叫做在創作。


但就算你在這階段還沒進入正式寫作階段,建議每天都有固定書寫的時間或字數。平日的書寫是為了練習手感,慢慢進入書寫的節奏,甚至是練出書寫的肌肉來。


張國立建議創作者每天練習寫一千五百字。每天都寫很重要,「不要以為寫這些沒有用啊,每天寫,才能將你的風格寫出來。」就從最基本的一千五百字開始吧,當成寫作的蹲馬步。一來每天書寫,養成與文字相處的習慣,讓每天迸發的小火花在這段時間變成故事。再者,每天寫一段時間後,你便能預估自己進入狀況時,一天可以寫多少字,日後可以預估進度。


要寫什麼呢?陳雪在《寫作課》中說她在寫《摩天大樓》前給了自己一個功課:寫人物素描。她寫了將近一百個人物,雖然後來這一百個人物在《摩天大樓》中很少用上,但是卻對於之後的小說很有幫助。人物素描怎麼做?她會試著速寫一條街道、一間便利商店的擺設,一條宵夜街的攤位。她沿著記憶,用文字還原眼睛看到的景象。這些練習可以在每天寫作沒有靈感的時候,幫助自己進入狀況。


我們在前幾天提到你周遭從遠到近的人物與事件,如果你不知道要寫什麼,就從日常這些人事物開始。對於遙遠或不認識的人,試著拉近距離,試著揣摩他們的內心去描寫他。先試著從外表的觀察推論性格與可能的行為,再試著安放一兩個完全相反的特質上去。


這個練習有助於你日常更專心或更抽離地觀察人:他們真的是你想像的那樣嗎?我們往往因為外表而認定別人的個性,不管你的推論是否精準,想像一下衝突的元素與性格放在同一個人身上,會碰撞出什麼樣的可能。


對於你很熟悉,甚至是你多年的親友,則試著拉遠距離,甚至從上帝視角觀看他們。由於你比較熟悉他們的生命歷程與性格,你也可以試著用幾種視角描寫同一個人:第三人稱(全知的第三人稱,或限於此人視角的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甚至是第二人稱。他們會為了什麼事情憤怒?他們口頭說的話跟內心想的真的是一樣的嗎?他們的「想要」跟他們的「需要」一致嗎?


你也可以描寫你自己。除了第一人稱,也可以試試用第三人稱描寫你自己某個經歷或事件,曾經說了什麼話,做了哪些事,別人怎麼回應。就用「多年後,他回想起來才知道,原來那一天…..」作為起始,好比在三千字內寫完一個事件。


除了人物,你也可以寫場景、事件、任何你有感覺的關鍵字。將這些練習當成蓄電,「培養」一下日常冒出的靈感。除了上面提到的,你也可以發揮你的創意,用各種方式培養正式寫作時的感覺與內容。書寫很像翅膀,會帶你去到不一樣的地方。我指的不是成名或賺錢,而是透過書寫,你擁有將原本素材轉化成故事,並賦予它意義的能力,讓本來只是打動你的平凡之物,有機會發光,打動別人。


寫作時間表

不管你想創作的形式與篇幅為何,創作都是耗費精神與體力的活動。就算寫一篇極短篇或短篇小說只花三天,大腦高強力的專注,就像衝刺完一場精神上的百米跑步,結束後可能是酣暢與疲累兼具。長篇作品就更不用說了,各種人物以各種事件交織,創作者要兼顧開場、節奏、人物與場景的配置......創作要能承受長時間的醞釀、孤獨的書寫、反覆修改並同時承受外界世界的變動與壓力。


創作接近四十年的村上春樹以馬拉松跑者的精神看待創作。他在《身為職業小說家》中特別提到,寫長篇小說時的「決心」與「態度的大轉變」是必要的。


村上決定要創作時,刻意空下大部分的時間,初期還無法以寫作為生時,為了賺生活費,也只做和寫作無關,接近體力活的工作。每天寫十頁四百字的稿紙,寫得順也停下來,寫不順也盡量努力寫到十頁。「因為做長期工作時,規律性會具有重要意義。」這規律性包括書寫時間、一定的字數要求、規律運動讓自己體力與精神能負荷長時間專注創作。


幾乎所有我認識的小說家都有規律的寫作時間。從記者工作退休後,從事職業小說家與編劇的張國立一週寫作四到五天,數個作品同時進行,為的是某個作品卡關可以寫另一個。運動對他很重要,他不做複雜的運動,走很長的路與騎車,運動時,腦子還持續思考作品。


當有了下一本小說的構想,他會給自己很多時間,出去走路,喝咖啡,停下來時想著小說的內容,好幾個禮拜都是這樣過,久而久之就進入狀況。「接著我會訂時間表,開始寫。一天我可以寫五千字,二十天就十萬字。」


柯映安自承除非出門開會或處理事情,否則每一天都會寫作。幾米創作時,就像公務員般朝九晚五,每天花很長的時間畫畫。


創作的體力、耐力與精神力,跟重訓一樣,平時沒有培養,就長不出來,特別是長篇小說的創作。只是,適合別的作者的模式,不見得適合你。就像​​​​陳浩基説,他和有規律地寫作的作家是完全相反的物種,從來沒有「一天」的安排。「在籌備新作時會很隨意,到準備妥當開始動筆後卻有可能寫個廢寢忘食。」籌備新作怎麼個「隨意」法?


我以一部十五萬字小說請他試著說明,他務實地說,「不能單以字數來論斷,要看題材,甚至要看細節。」《網內人》涉及大量科技的專業知識與術語,便花了很多工夫;《魔笛》中單單為了描寫主角吃某一頓飯的數十個字,卻「花了好幾天研究中世紀食譜。」前期的準備工夫往往比動筆更重要、更花時間,陳浩基說:「假如我沒感覺到準備充足,我不會下筆。這有點難以形容,但經驗累積後,會知道什麼時候準備工夫已足夠,時機成熟可以動筆了。」


在這階段請也同時摸索出適合你的寫作模式吧。不管是規律寫作或廢寢忘食,在真正進入寫作狀態前,對主角的掌握、田調、盡可能仔細的資料收集與大綱都已經完成了。這,是我們下一個階段要談的。我們下一個階段見!


今天的練習

我們整理一下如何鍛鍊寫作肌肉,一是制定每天寫作練習字數,請你評估狀況,跟自己約定一個字數。二是在每天的練習書寫中,試著描寫你白天看到的某個人、某個場景、某些情境的對話。(你也可以設定一個大主題,列出場景與人物,每天試著做場景與人物的素描)


萬一你狀況不好,連一兩千字都寫不出來,那就抄書吧。《逆向工程:你我都能變優秀的秘訣》的作者朗恩・傅利曼提到臨摹技法:這是暢銷書作家喬・希爾學自他有名的作家老爸史蒂芬.金。他每天抄寫傳奇犯罪小說家埃爾莫・倫納德(Elmore Leonard)的作品。


希爾的做法是,每天翻開倫納德的書,「抄下頭兩頁的每一句話,感受他的節奏,還有書寫對話的方式,以及他怎麼利用短短幾個句子就呈現出人物的特色......研究他的書寫特色,我因此能夠找回自己的書寫特色。」


傅利曼認為,「臨摹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種做法迫使藝術家或作家不只是迴響內容。複製作品的行為,要求他們必須仔細留意作者在原創作品裡做出的組織決定,以及表現出來的風格傾向。這樣的做法可讓新手重新經歷作者的創作旅程,並把新手自己的本能傾向拿來和大師做出的決定互相比較。」


拿出你在第五天中找到的經典作品,每天手抄個一兩千字,在手抄的緩慢過程中,咀嚼你喜歡的作家是如何呈現人物、描寫場景與對白。抄書是比閱讀能將文字「吃」得更透徹的方式,請務必選一本文字優美或譯筆信達雅的經典小說。


「寫給沒有編輯陪伴的創作者」是我的一個寫作計畫,在卸下近二十年的編輯正職工作後,想替不一定有編輯的創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希望讓更多創作者獲益。你可以由此進入完整的目錄。
若你想要找我討論,可以在方格子搜尋「林比比鳥」進到我的討論區,或於本篇文章留言,與我分享你看完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