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你想要,你就有能力在你想要的時間、與你想要的人做你想要的事。這樣的能力是無價之寶,也是金錢付給你最高的紅利。
——《致富心態》
為期四週的理財課,我們從立定目標、如何儲蓄理財、感受複利的力量,這週《投資金律》的重點則放在「理財的目的不是短期的超額報酬或打敗市場」。因為市場是多變且難以預測的,即使是專業投資人時間拉長到十五年也有九成會輸給大盤,更何況是一般投資人與其煩惱如何掌握上下車時機,關鍵更要放在於「不要輸」給大盤,別被市場拋在腦後。
作者 William J. Bernstein 是名退休的神經科醫師,也是效率前緣管理顧問公司的聯合創辦人。他寫過相當多財經書籍,但他過往書籍的數學計算偏多,這本算是簡化與概論版。
他的核心理念,投資策略須由「投資四大支柱」(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所構成,即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和投資產業。
① 風險與報酬:
「成長股」指的是有高成長潛力的股票,它們有較快的業績成長速度,然價格波動較大;「價值股」則是指價格相對被低估的股票,穩定配息與成長,所以波動較小。
作者的理論是「風險與報酬是正相關的」,所以在歷史資料上獲利率排序個別是:小型成長股→大型成長股→小型價值股→大型價值股。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要獲得豐厚報酬,勢必得承擔部分風險,而要如何讓風險可控、分散不必要風險,便是投資高手的關鍵。
② 債券和股票:
如此便會帶出第二個重點,即債券和股票的平衡,讓我們可以在可以安心入眠的狀態下賺取合適的利潤。
✔︎選項一:
每年穩定獲得 3% 的報酬率。
✔︎選項二:
以擲硬幣的方式決定報酬:如果擲到正面,你那年將獲得 30% 的報酬;如果擲到反面,就得承擔 10% 的虧損。
選項一其實就是債權,而選項二則是股權,其報酬率也是參考美國整體股票市場的報酬率與波動性。這也帶出作者建議以(100-當前年齡)的公式來平衡股債比,及一個二十歲的人或許可以用 80 %股票和 20 %債券的方式來控制股債比。
但是這只是參考,並不是黃金公式,每個人應該衡量自己手頭的現金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調整,這也是我不建議有充足現金的投資新手太快控制股債比的原因,因為手頭的現金遠高於公式中的債券比例。
此外要注意,這樣的風險只針對短期,因為當持有股票越久,風險也會跟著降低,當持有期間為30年時,股票報酬勝過債券的百分比為91.2 %。
雖然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但市場高點狂熱與谷底蕭條是不變的循環。
市場的高點狂熱與谷底蕭條是循環的,作者分享了荷蘭的鬱金香狂熱、英國的南海泡沫和美國的網際網路泡沫。需警惕以下現象:社會對金融投機的狂熱、大量人群放棄專業投入投機操作、極端樂觀的預言。
Bernstein 認為當看到以下幾種狀況,就必須開始小心:
✔︎社會日常對話都是金融投機
泡沫期幾乎人人都會進市場參一角,到哪都能聽到某人又輕鬆致富的故事。
✔︎大量民眾放棄專業投入金融投機操作
許多人會在這種時候放棄有保障工作,投入報酬「更高」的市場之中。
✔︎極端言論
許多過於樂觀的預言會紛紛出籠。
讀到這裡這裡你是否也擔憂,近來的人工智慧技術和市場洋溢著樂觀是否已達市場狂熱?老實說,我也有此顧慮,尤其是我認識一個從來不碰信用卡和股票的朋友,在同事推薦下已經買了等同他年收入的高股息 ETF。但是市場永遠在恐慌中成長,因此以長期持有為目的可以持續定期定額,但如果獲利已經讓你無法正常生活,或許逐步獲利了解也是種方案,並如同巴菲特將部份轉移至短期債券。
我們在投資上最常導致投資錯誤的三種思考偏誤,這些「以偏概全」會影響我們的投資策略──「在追求投資成就的道路上,你的最大障礙就是鏡中那個凝視著你的自己。」
✔渴求敘事
人們喜歡因果關係的故事,而不是冰冷的事實與數據。市場上的投資客也往往主打特定股票的成功經驗,並非想高額報酬使我們心動,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
✔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會讓你以為比其他投資人聰明,甚至可以精準地預測市場的漲跌,但其實短期市場的漲跌是隨機的,因此要買高賣低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我們總期待這件事發生。
✔損失規避
人們因為損失100元的痛苦跟獲得100元時的快樂相比,前者大概是後者程度的兩倍,人們對損失的感受遠大於獲得。這讓我們很容易產生短視的風險趨避。比方說許多人會太在意短期的虧損,只要市場一下跌就急著出場,就是所謂的抱不住。
大多數的時候投資顧問的利益並不與客戶強綁定,顧問的抽傭主要來自管理基金的總量而非績效。此外,即便是績效良好的投資顧問,在管理大額基金後也因過於笨重容易表現平平。
購入大盤其實就是總結各大投資高手和基金的決策,共享利益。
即便是多次擊敗指數型基金的巴菲特也在預先留給妻子的遺言中,寫下「你把財產的90% 都投資在標普 500 指數基金上,剩下的 10% 投資美國短期國債。」
更何況波克夏的投資方式其實是買入該公司股票後會進入董事會協助調整決策,並非一般基金模式。
不用對短期的虧損有太大的反應,根據 Gary Brinson 研究投資能否獲利,選股和時機僅佔不到 10% 更重要的是有適當的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讓複利有足夠的時間滾動起來。(因此六個月的生活儲備金最好不要放到股市)
如前面所說,當手頭有多餘資金時,數據確實顯示單次投入比每月買入勝率更高。卻非常違反人性。
長期來看,養成投資習慣都是件有利達到平均成本法,不論是固定金額的定期定額,或者時以總收入來看特定比例的定期定比。
這邊作者還提供了一個方法,叫做價值平均法,平均成本法。
先算出要達成某個目標,例如:5 年 50 萬,代入「定期定額計算機」的固定報酬後,計算每個月資產應該成長到多少,加減碼投資。
如果成長的慢就增加投資金額,如果股市突然高速成長,那麼就兩三個月不買入。
在《持續買進》中提出資本配置「再平衡」(rebalance),作者認為兩到三年調整一次就好,不過他也承認就數據觀察似乎每年都會有各產業稍微的輪動。
對於投資策略的部分我有稍微挑一下我支持的部分,我認為在「民族性」部分還是有差異,他們在考量資產配置時是真的打算在年老後賣掉,但亞裔當成傳家寶的機率更高,此外也常有不動產、黃金,故需要就個人情況自行調整評估。
最後一集,其實在選書階段我很猶豫要選擇《投資金律》、《長線獲利之道》或是《致富心態》。後來評估了一下《長線獲利之道》在 2022 年有出第六版,但台灣僅翻譯到第五版,應該有機會在年底或明年更新,因為我有 ESG 經驗可以更好進行補充,分享更多個人心得因此後置。
《致富心態》的部分,我自己評估因為書分享許多小故事也有許多說書人分享過,因此選擇比較硬的《投資金律》,但沒想到七月份股市的瘋漲,又遭遇政治因素急剎車修正,或許真的需要一本破解投資迷思的書籍幫大家冷靜一下。
對於《七月理財強化計畫》的一系列書籍介紹有什麼想法呢?
你喜歡這樣針對一個主題展開的分享嗎?歡迎留言說說你的看法。
你的紅心與收藏支持,也是鼓勵我創作的動力,我會非常感謝。當然也歡迎成為付費會員,我在八月份也預計將開始新一輪的付費文章更新計畫。
下一次我們介紹格編⭐桑桑很期待的《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有興趣可以先閱讀下週一起參與討論。
1.投資理論的運用 → 採購人生|編輯嚴選?Google 搜尋首頁?找到自媒體創作獨特聲音和定位
2.我先前持有的每股部位 →2023年在Etoro投資獲利分享 - 紅包申請攻略及個股投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