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單身書寫_預備備起

在這次探索「單身」這個主題的過程中,我交錯閱讀著幾本書。

 

其實,往常的備課,我很少讀書。

主要是因為,讀了書,我整個人就被書中的內容塞滿,反而比較難純粹地探入自身,尋找到一種很單純從我的內在發出來的聲音。而多數時候,我會希望寫作的過程純然地貼近自己、揭露自己,讓我更明白、更體會到存在於我的內在那些,我還不曾親身到過的所在。

當然,沒有人是單獨存在著的,我們的心靈都混合著他人的存在,我也不例外。只是,我更傾向於先把自己既有的內涵、那些已經存在在我裡面的東西,先探索、玩味、體驗一遍,知道自己有了什麼之後,再去看看其他人有什麼?能發展出什麼樣的對話嗎?(也就是,我自己先針對感興趣的主題書寫,再從閱讀中尋找看看是否有合適開啟對話的興味。)

 

但是,這次在準備以單身為主題的課程時,我很難再依循過往習慣的方式。我感覺到內在空蕩蕩的──但我知道實情並非如此。我已經獨居七年,獨自工作的時間比這更長,關於獨處、獨居、單身這些狀態,我有太多可以說的經驗了。就客觀上來說是如此。實際的情況卻是,當我坐在平常的寫作位置上,一個人面對筆記本,要開始書寫時,我真的很想逃走。

 

我真的,真的,再也不想一個人去面對這些。

 

但我知道我很需要走進這個主題裡。我知道,在我現階段的人生中,有某些關鍵的動力,或重要的活力,像是被漩渦捲進瀑布底部、卡在某個巨石縫隙中持續掙扎求生那樣,卡著,動彈不得。那座瀑布,那顆巨石,也許正是與「單身」這個處境相關的某些什麼。(明確來說那到底是什麼,我至今仍未釐清。)

 

於是,我強烈地感受到需要開始閱讀。需要有人陪我討論,有人引導我前進,有人鼓勵我不要太快放棄,有人在我要逃走時心平氣和地告訴我,嘿你知道嗎這再正常不過了,你絕對不是唯一一個。

而已經藉由某個認真思考過這些議題的somebody在somewhere認真寫就的文字、印刷裝訂好、牢固地存在在這個物理世界中的書籍,是我最容易獲取且含金量最高的陪伴。從來沒有其他時候,書讓我感到如此安心。

 

我沒有囤積書單的習慣,所以我是在圖書館裡有點類似瞎子摸象地在找尋合適的讀本。(太慢才想到何不直接請喜愛的獨立書店推薦呢。)

很幸運的,在第一趟搜尋中,我就遇到了一本由生活在紐約、與我同世代的女性Kate Bolick寫成的單身思考筆記,原文書名是Spinster: Making A Life of One’s Own。(中文翻譯書名《我是盛女》我不是那麼喜歡,但出版時間是2016年,也許當時流行過「盛女」一詞?)

 

作者凱特開始寫作這本書的機緣,始於母親在她二十多歲時因病逝世。她渴望找到能替代媽媽繼續與她對話的對象,因而開始留心與她在地理上共享同一個生活圈、但已經過世的女作家們。並從中挑選了五位,是她覺得能和她討論「單身」這回事的。她深入閱讀她們的作品,也從能夠企及的各種途徑了解她們的生活與為人。這一次又一次的跨時空對話,陪伴她走了十多年的人生,她在自己生活的實踐裡反覆試探與思索,當一個女人選擇單身,她將會遭遇什麼?她的心智、情感、經濟、人際,如何受到單身處境的砥礪,或如何動搖這個選擇?

 

讓我揪心、或讓我豁然開朗的段落很多,但最觸動我的情緒、使我在獨自一人的工作間裡哀嚎出聲的,是她提到,當她終於在紐約以居家裝潢雜誌編輯的身分在經濟上站穩了腳跟,同時下定決心要開始寫書(將她多年來對單身的探索寫出來),也順利申請到藝術家駐村補助,在大雪中獨自駕駛數百公里,打算將所有累積的事假與聖誕假期都投入在全心書寫中時,她坐在筆電前,「整整兩週以淚洗面、或努力不要流淚」。

 

「我從沒想到,撰寫單身與單獨生活的相關主題,竟然這麼困難。事實上,我發現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在那個我想像出來的、與這幾位已逝女性分享的人生裡,我是那麼的自信又樂觀;但在我真實的人生裡,我對自己的選擇無可救藥地充滿問號,而且常常感覺到寂寞得痛苦。」

 

凱特說自己總是拿過世的母親跟自己比較,計算著媽媽在與她同齡時走到哪裡,而若她和媽媽在一樣的年歲過世,她的生命還剩下多少年。「我到底利用這些自由做了什麼?似乎只是圍著幾段關係繞圈,完全不清楚自己在尋找什麼,甚至是想要什麼。」

 

和同世代的朋友們之間的關係,也讓凱特感到困惑茫然。「我也跟同伴失去了平衡,好像我正逆向操作事物的順序:二十多歲時她們東奔西跑、積極體驗,而後安頓下來,我卻往相反的方向前進;當其他船隻都往岸邊加速前進時,我這艘小船卻往颱風眼漂去。」

 

啊,這完全是我也會有的感覺。

 

她提到,當原先同樣單身、互相扶持的好友邁入婚姻,「加入絕大多數的那一邊」,對友誼的關鍵性影響:

「我們全都想要相信,這不會改變什麼。但確實有些事物改變了,隨時隨地,或大或小。友誼常因形成的環境改變而改變,而在都市裡一起保持單身,不管這段友誼當初發生的時候有著多麼堅強的連結,這些連結到最後都會證明是微不足道的膠水。同盟重新洗牌,資源轉移重組:新的羨慕目標取代了舊的。從前我們一起窮得苦哈哈,如今她們有丈夫分攤房租和帳單,而我實在很難不注意到這種差異。一股不言而喻又微妙的不平等感開始介入……當我(升職)成了負擔得起高級餐廳的人,而她們的可支配收入卻必須幫著分擔家庭開銷,我感受到她們未說出口的批評,一如之前她們感受到我的批判。」

 

一個新婚朋友因為沒受邀與她參與許多派對而大發脾氣,凱特辯駁說「如果我沒去就是獨自待在家裡,妳還有老公陪妳」,其他已婚朋友拋出宣告「我是結婚了,但我還是跟單身的妳一樣!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這讓凱特臉色發白。她寫道:「難道她已忘了,單身不是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也表示當妳要做困難的決定時,沒人幫妳,或在難捱的一週結束後,沒人安慰妳?」

 

我就是讀到這裡,覺得胸口的情緒已經滿到了眼睛,不得不闔上書頁,站起來,走出去。

 

她所描述的這些狀況,客觀上來說以社會支持網絡的角度去理解與回應即可。但是,主觀感受上,長期活在單身狀態中的人,要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安頓好自己、充分地陪伴自己、在生活各面向的需求上照料自己,我覺得仍然有源自於情緒的考驗。而讓單身顯得辛苦的情緒,有多少是由社會建構而成的呢?我感覺,一旦這樣去提問的時候,會觸碰到的是很根深蒂固的社會框架,生活方式的慣性,乃至於心靈的制約。而探索這些、釐清這些,會帶來什麼樣的力量或改變呢?我也還看不見。只是,我覺得裡頭也許藏著某些能讓我更自由的關鍵秘寶,也說不定吧。

 

就是這樣呀。要去找找看,要走進去,才會知道裡面有什麼,對吧?

 

在我的經驗裡,單身/獨居/獨自工作,這樣的生活狀態,有極其滋養我的部分,有我絕對無法割捨的部分,現在的我有很重要的核心是在這樣長時間獨處的生活裡生長出來的。但是,這樣的生活,也有它煎熬的、空虛的、讓人迷失茫然的、避之唯恐不及的面向。

 

正如同我們的心靈。

 

何不像面對一個讓你又愛又恨的戀人那樣,仔細地去翻看研究感知探索一下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最終,愛仍會多於恨,而恨,在你看清的同時,也許轉化便開始發生。終究,那會成為一種養分。

 

一起來寫作吧。

不論你在哪裡,不論主題是什麼。

讓我們不問所以地,全心投入去寫吧。


#心靈寫作工作坊 #2024夏季特別企劃

☾◖● 單身書寫 ❍◗☽

當我獨自一人時,我是誰?

歡迎單身與有戀的你,一起來探尋。

|詳情與報名|https://walkandwriting.blogspot.com/2024/07/2024.html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