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第一天 精彩破題的威力

raw-image


我們進入第三階段了。這一階段針對的是已經寫好一部作品的作者,從完成初稿到發表之間,還可以做什麼?可以怎麼冷靜地檢視作品、怎麼修、為何要修稿,以及在發表前可以針對書名與簡介做哪些整理。今天我們從怎麼修改破題談起。


破題非常重要。開頭若精彩且留下懸念,便能讓讀者願意忍耐中間對於人物的鋪陳與介紹,甚至不介意某些冗長枯悶的段落,而結局則影響到讀者看完故事後的感受。如果鉤子精彩,中間劇情也沒什麼問題,偏偏結局很普通,讀者的確看完你的作品了,卻不滿足,因為餘味不佳。卜洛克便說,第一章決定了讀者讀完全書的意願,而最後一章則決定讀者購買你下一本書的意願。


我們今天主要談怎麼破題,不過也會兼談結局,因為很多創作者會用結局破題。從結局破題意味著,創作者已經充分思考故事的結構面,知道哪一幕、哪個事件與什麼時間點最為關鍵,確定哪個切入點最能邀請讀者進入故事。


從結局破題

直接從結局破題的創作者已經將故事全盤想清楚。韓國知名導演李滄東是小說家出身。對於說故事,他說他都是決定結局之後才開始寫劇本。他引用亞里斯多德的看法:「一個故事要有開頭與結尾,而一個絕佳且意味深遠的故事,要有絕佳且意味深遠的結局。」如果作者不能將結局寫好,這會是個有問題的故事。而且,如果作者落筆前已經想好結局,表示他已經解決了故事的最大難關。


李滄東的電影《薄荷糖》一開始,我們就看到落魄瘋癲的男主角站在鐵軌上想自殺。他是誰?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做了什麼事情乃至於要自殺?我們都不知道。但這樣的開場讓我們對主角好奇。接著,李滄東用倒敘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主角的人生,是怎麼一步一步變成這樣。若以這部電影的開頭來印證李滄東說的話,開頭這一幕既大膽,且為後續劇情鋪陳了許多資訊,當然也為故事定下悲傷的基調。


陳浩基也說他寫故事「永遠是從結局出發的」,也就是先想好「謎底」或「爆點」,再往回思考如何包裝。他以《13・67》為例說明,第一章本來是短篇,先想到謎底(人物如何辦案),接著才鋪上富翁命案,而決定將這短篇往下發展成連作時,便決定最後一章的最後一段了。


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應該都跟我有同樣的反應,在讀到最後一章最後一段時感受到的衝擊,讓我們馬上翻到第一章搜尋記憶中熟悉的人名,確認之後,對於最後一章與第一章有了原本短篇謎底之外的驚奇。


先決定(人物的)結局,意味幾件事。一是作者已經將事件始末,以及人物與事件的關聯想清楚(人物與事件的因果關係)。二是揭露作者對於人物的看法,同時也呈現了作者的觀點與價值觀。創作除了在創作中有意或無意的自己揭露之外,也是探究的過程。



從關鍵事件破題

但並非所有作者都能在一開始想好結局,也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以結局拉開序幕。創作有時是基於一股衝動或靈感驅動,被某個人物或某一幕擊中,這種狀況下的創作,只能邊寫、邊思考後續劇情發展。如果是這樣,或許可以從重大事件的關鍵點寫起,還是能讓故事以它最具張力與懸疑感的方式吸引讀者。作法不一而足,經驗多一點,慢慢就能累積對自己適用的做法。


以張國立為例,他認為故事最好能在開頭一千字就讓主角出場。他以布魯斯威利「終極警探」系列電影為例,主角一定是一開始就出場,呈現其粗暴熱血的辦案風格。小說的局也一樣,必然希望讀者進來得越快越好。「不要在外面兜圈子兜半天」。


如果故事是從關鍵事件作為起始,意味著敘事時間軸並非從頭開始。如果這違反你從頭開始說故事的習慣,或許可以參考卜洛克的作法。他以自己小說為例,他曾寫完一本書後,編輯建議他將第一章與第二章對調,也就是先發生事件,吸引讀者注意力之後,才回頭介紹人物生平。他覺得這招非常好用,後來譚納系列七本都是使用這策略,他先讓故事線跑個兩三章,然後才倒序說明這些人是誰,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


這種策略很普遍,許多作者都廣泛使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宮部美幸超過百萬字的小說《模仿犯》。它的破題是這樣開始:「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二日,儘管過了許久,主角塚田真一還是可以清楚地從頭到尾記得那一天早上自己的行動。」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飽藏資訊。


首先我們知道塚田真一會在這個故事扮演重要角色,再者,他那一天想必發生了重大的事情。第三還暗示這重大事件需要他清楚回憶或交代行動,所以儘管過了很久之後,他依然清楚記得。那麼,他如果不是殺人犯、目擊證人,就是受害倖存者。也因為這段描述,讓讀者耐著性子仔細看塚田當天早上做了那些事情,深怕自己錯過什麼關鍵資訊。在這樣仔細閱讀的過程中,逐漸被拉入這個龐大的故事中。


從重大事件、關鍵點或者衝突點開始切入,一來為故事開場先製造懸疑與張力,先將讀者吸引進來再說。二來為後續的情節與結局保留創作空間,後續寫的時候還可以修改與調整。《模仿犯》原著小說也是以連載模式,在《週刊Post》刊了整整四年,後來編輯修改後才正式出版。如果你是想以連載方式發表小說,或許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作為開場。


為故事定調

如何破題還包括為故事定調。是懸疑小說、愛情故事、悲劇還是幽默作品?發生在什麼年代,是架空還是奠基在特定時空的歷史事件上,破題的文字調性同時也為讀者提供整個故事的想像。我們幾乎可以說,故事一開始短短幾段是整部作品的濃縮,該出現的人物、場景、時間,這個故事屬於什麼類型,全都囊括。


馬奎斯《百年孤寂》是這樣開頭的:「許多年後,奧雷里亞諾・波恩地亞上校在面對執行槍決的部隊那一刻,憶起了父親帶他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午後。」這句話簡直是迎面而來直拳,將人物、結局、時間與調性交代清楚,真是破題的完美示範。


前面我們舉的例子無一不是在破題就為故事清楚定調。為故事定調的用意在於,跟讀者溝通這故事調性是否符合期待。喜歡抒情?故事節奏快?懸疑?浪漫?也可能有些讀者就是喜歡悲劇或喜劇,讀者都能從第一頁得到線索。


實務經驗

在我過往與作者的工作歷程中,很多狀況是看過第一稿之後,建議作者加寫一篇簡短的楔子,作為開場,楔子只揭露部分謎底,製造懸念。這比較像是以結局破題的加工版。第二種狀況是建議作者將某一特別吸引人的章節改寫後挪到最前面,這就像是以重大事件破題的加工版。


不管是哪一種,創作者都可以先照自己的意思寫完初稿,再全盤檢視挪移章節,而非一開始創作時就為了追求驚人開頭而卡關。這樣的好處是,很多創作者可能已經對故事開頭與結尾大致有想法,但還不確定落筆後的呈現,這涉及到自己對於場景細節與人物心理的掌握,很可能明明一開始已經決定某一幕要作為開場或高潮戲,可是實際寫的時候怎麼寫都不對味,只能暫時擱置,或者換種方式寫。完成初稿後再來調動結構。


今天的練習:

一:我們來檢視你的初稿,第一頁有調整的空間嗎?該讓主角在這個年紀或這一幕,以這樣的方式出場嗎?他有更具吸引力的出場方式嗎?如果改寫故事的爆點、關鍵點或者結局,挪到開頭會更有吸引力嗎?

二:挑出你手邊幾本經典作品第一頁,留意作者怎麼破題:整本書的第一句是什麼,這一句話跟整本書有什麼關聯?故事的開頭與結尾是否呼應?呼應的點在哪裡?這些發現對於你的作品有什麼幫助嗎?


「寫給沒有編輯陪伴的創作者」是我的一個寫作計畫,在卸下近二十年的編輯正職工作後,想替不一定有編輯的創作者提供一些經驗,希望讓更多創作者獲益。你可以由此進入完整的目錄。
若你想要找我討論,可以在方格子搜尋「林比比鳥」進到我的討論區,或於本篇文章留言,與我分享你看完的想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