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讓 AI 成為我的導師,從對話中摸索撰文的方向

在使用 AI 撰寫文章的時候一直覺得文章缺少了什麼,即便是透過設計連鎖思考 (Chain of thought) 的提示 (Prompt),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餵進去,還是得花差不多 50% 的時間來修飾。


嘗試了幾個方式,不管是加入更多的 prompt 應用場景,或是加入了更多 keyword,好像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漸漸的發現,如果你給 AI 的寫手指令愈精準,它寫出來的東西就愈制式化,少了作者本身的經驗。


而且如果硬要把作者的經驗強加在文章輸入 (Input) 的規定,AI 寫出來的東西會缺乏變化,還不如自己寫。


是不是好像老闆交代員工指令,但是愈多指令反而會害員工的思考僵化,變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


知識類型的工作好像容易這樣,不像制式化的生產線,如果產能不足加人就可以解決。


常常如果多了一個助手,反而會達到反效果,因為這種自身的經驗沒有辦法傳承。


花時間把知識和方法傳承給別人反而更花時間,難怪覺得自己請 AI 打完文章還要花大把的時間修正,好麻煩。


後來重新審視了自己寫文章的流程,發現自己花最多時間的不是在把文章打出來,而是修正自己想要表達什麼。


如果要花這麼多時間修正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把分工合作改成「AI 負責列大綱和提問,我來分享想法呢?」


一旦有了文章的大綱和給了精準的問題,那麼在闡述自己想法的時候就會快很多。


於是乎,這樣想法促使我從不同的角度嘗試如何和 AI 協作。


-


道理很簡單,想像一下自己通常在職場上學習的時候通常都會希望自己有個導師 (Mentor)。


這個導師可以成為思想上的夥伴,激發我的想法、問我問題、提供方向、給予答案。


前提是,這個導師在某個領域比我厲害,或是在我想要研究的領域知識水平和我差不多。


這樣就算問的問題不夠精準,也可以幫助我反思沒有想過的方向。


但是最重要的是,這個導師必須要很會問問題,問題要精準以及有邏輯。


然後適時的分享他們對我回答的看法,覺得有哪邊可以加強。


所以偶爾在打文章的時候,我會用這種方式來去撰寫,利用 AI 來幫我梳理思緒。


-


首先,給它設定角色,讓它成為我的導師


利用蘇格拉底的教學方式來透過問題引導我的學習。


然後賦予這個導師一個他熟悉的領域,不管是行銷、營運、甚至數據分析。


這個問題的排序必須要漸進式的,愈來愈深入。


有了大致的工作背景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的來去設計它提點我的方式。


第二步,讓這位導師適時的點出我的不足


最好的方法,就是請老師在每一個問題問完後,根據我的回答打個分數。


然後可以的話順便解釋為什麼他給這個分數,如果想要得到滿分我應該如何回答。


當然打分數也不能太嚴格,我一開始設計的導師太入戲 (蘇格拉底 120%),完全不給答案,只會一直問我問題。


不僅沒有反饋,問題還超難,氣到把他開除 😂


所以後來微調讓導師每兩個問題就會自由發揮一下 (人性化一點),可以適時的挑戰我的答案,但是也可以闡述他自己的看法。


最後,當問題累積一定程度的答案之後,就可以請導師幫忙整理我們的對話。


OS: 真好,校長兼撞鐘,我還真不敢這樣要求指導教授


請它在五六個問題之後,幫忙整理一個大綱然後稍微回顧整體表現,以及點出哪邊可以改進。


-


回頭來想,在過去接觸 AI 的一年之間,我的心境轉變如下。


第一次接觸的時候,覺得很有趣。


在問問題的時候,看到奇怪的答案還會笑說它回答錯誤或回答的不夠好。


接著隨著版本的迭代 (GPT-3.5),漸漸的覺得它的能力可以跟上我部分的技能。


很多時候,我把它當成下屬一樣在交代事情,然後慢慢讓它學會我的工作方式和習慣。


直到最近使用 GPT-4,發現它學習的速度來到一個瓶頸,不如請它教我那些我所沒有學到的知識和提供不同的角度。


在短短一年內,它的角色快速的轉換,從「業餘人士 > 助手 > 工作夥伴 > 思考上的夥伴 (thought partner) > 導師」。


讓我深深的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也了解到自己學習的方式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