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男性凝視與同工不同酬:運動場上/外的厭女

〈男性凝視與同工不同酬:運動場上/外的厭女〉2024-07-25

 

  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些十分令人厭惡的事情,其中一個是理所當然與無處不在的男性凝視。在奧運即將舉行之際,除了台灣選手的消息、眾星雲集的美國籃球隊之外,我還看見了一些新聞台搭配著無聊的雙關語整理了所謂的「奧運嬌點」--那些外貌或身材被認為是「看點」的女性運動員。

 

  當然,這件事情並不僅僅發生在運動員身上,也發生在平時的各式新聞報導或其他媒體。無論原來的主題是什麼,人們總是喜歡在標題裡面加個「美女」、或者用女性的外表作為影片縮圖的主軸,意圖藉此博取更多流量。

 

  在這些運動員的情況中,由於運動存在著「展示身體」之面向,這種狀況更加明顯且令人不適。當然男性運動員有時也會被稱讚外表或身材,但往往那會被視為是運動表現之外的附屬品,是「不只很強還很帥」。但在這類的女性運動員「專題」,卻是以外貌作為收錄的第一標準,而不是她們在賽場上的出色表現。

 


  有些人可能會說,如果因為這樣被注意到了,有更多的粉絲也是一件好事。對於那些同時也擔任模特兒、經營社群平台的選手而言或許有這個面向。但對於只著重於自身運動表現,以挑戰最高運動殿堂為目標的那些選手而言,這並不是她們最想要被眾人認識的方法。她們從未意願著自己被以這樣的態度觀看,她們對自己身體的使用方式並非如此。

 

  但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她們的努力就被無視。又因為那些恰好符合主流審美標準的容貌,被以另一種眼光端詳。網球、高爾夫球的裙裝、沙灘排球的比基尼式下著……,許多的「女性運動員」標準服裝都不是以運動表現作為考量,而是建立在那種只要明說就不可能不令人感到不適的「那種觀賞性」。雖然相關的主事者不見得敢義正嚴詞地說出來,但他們的行為說明了他們的觀點其實是「會看女性賽事的人就是想看『這個』,男性比賽才是真正的競技」。

 


  這也令人聯想起幾週前,瓊斯盃才出現男女籃出賽費用不同的事情。雖然男籃球員選擇與女籃球員站在同一陣線的表態令人鼓舞,但籃協從頭到尾的回應都令人失望。明明最後已經願意讓球員能不分性別領到相同的金額,卻硬是要說補上的那兩千元是「激勵獎金」,彷彿去接受「男女運動員有同樣重要的價值與貢獻」會要了他們的命。

 

  無論是對於同工不同酬、還是服裝要求和媒體報導上的男性凝視,我們都會看到一些拿「市場選擇」為其辯護的說法。當然,若以票房的現狀做唯一考量,這些做法看起來有其合理性。然而,平等與尊重應該要被放在票房與市場之後嗎?我們要將我們對行為與社會氛圍是否合宜的判準通通交付給市場機制去決定嗎?我不認為這是對的。

 

  一定程度上,譬如NBA的產值明顯高於WNBA,可能真的不適合或做不到相同的薪資水平。但至少,我們得知道這裡面永遠是存在許多改善空間的。而要去改變這一困境、更加均衡地發展運動賽事,不再以性化的角度報導與觀看女性運動員、將她們認識為不遜於男性運動員的專業選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延伸閱讀:

〈厭女文化從未停止--從性別歧視詞彙到反進步傾向〉

〈《致未來的男孩們》閱讀筆記:名為「想受到女孩子歡迎」的詛咒〉

〈「女性夢想職業」:關於「女性職業」的刻板印象與理所當然化〉

〈誰拿走了「父權紅利」?〉

〈檢討弱勢者與受害者:「中立理性論述」的傾斜與不關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