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閱讀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書籍名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raw-image
  • 書籍分享

這本書是以一名得了憂鬱症的蛤蟆先生為主角,透過他和諮商師蒼鷺的對話引導出原生家庭以及周圍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1.諮商要是自己願意,而非滿足他人的想法

蛤蟆先生接受了好朋友河鼠、鼴鼠以及老獾的建議去嘗試看看心理諮商,但是在第一次和蒼鷺對談時卻被蒼鷺指出他並非是自己想來諮商的。

蛤蟆先生覺得很疑惑,於是蒼鷺說:「你來諮商究竟是為了自己還是只是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待?,這時蛤蟆先生來發現他選擇來諮商並不是因為自己願意,而是只是為了不讓朋友擔心而來。所以導致在諮商的過程中並不願意主動開口,而是認為蒼鷺會跟他說怎麼做,他就負責照做。但蒼鷺傳遞出這樣的諮商是不具有效果的,唯有自己願意接受,才能夠達到真正的諮商。

2.兒童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在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分成兩種—自然型兒童以及適應性兒童

自然型兒童指的是與生俱來的情緒,像是孩子出生時就會有的喜怒哀樂、恐懼等等。

而適應型兒童則是為了因應周圍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像是小朋友哭鬧的時候會因為家長威脅再哭就要拋棄他,所以會強迫自己不哭。

而在這一段蒼鷺推薦蛤蟆先生可以回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童年回憶,想一下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例如蛤蟆先生的爸爸總是對他非常嚴厲而且時常否定他,所以導致蛤蟆先生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非常沒有自信。透過這樣的方式可是協助大家更加清楚地去分析自己的行為以及情緒,也是書中所寫到的從小見大(The child is father of man)

3.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

透過兩人的對話蒼鷺指出蛤蟆先生時常玩這種PLOM(Poor Old Little Me)的遊戲,也就是時常在無意或是有意中偷偷地配合對方來造成自己內心的不快樂,很類似現在常說到的受害者情結。

但是當蒼鷺和蛤蟆先生說明這樣的情況時,卻引起蛤蟆先生非常強烈的反彈,因為他覺得非常不符合邏輯,怎麼會有人選擇配合對方來傷害自己呢?

因此蒼鷺和蛤蟆先生說,其實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往往最可能引發激烈的抗拒。

因為這些觀念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過程往往是痛苦的,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
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4.成人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從兒童自我狀態延伸,其實還有成人自我狀態以及父母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以理性、不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當下的情況。

而其實成人自我狀態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需要非常努力和刻意思考,不像是兒童自我狀態那樣不需要思考。

這裡說到蛤蟆先生在碰到事情時都會先責怪他人,責怪父母為什麼這樣、責怪朋友為什麼這樣,而蒼鷺跟他說「其實這些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一條岔路,一邊寫著責怪、一邊寫著負責,當你選擇「責怪」時就會像蛤蟆先生一樣,把主導權交給身旁的人。「負責」聽起來很痛苦、壓力很大,而且需要非常大量的努力以及刻意思考,可是當你選擇負責時也代表你可以開始做一點什麼了,你可以明白自己是可以自我掌權的,也就會有力量改變你的處境,你有力量可以改變自己

如果現在你也走在責怪這條路上的話,你可以問問自己「你還要持續這樣多久?」,希望透過這樣的問題,可以幫助你往前更多。


對於我自己而言,他很像是《被討厭的勇氣》以及《一個人的療癒》的簡易版,透過蒼鷺和蛤蟆先生的對話引導出非常多有關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透過這樣的一本書其實也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入的去認識自我、剖析自己的行爲,也可以了解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價值觀正確與否,以及修復其所帶來的傷害。

也是一本非常歡迎大家品嚐的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