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目標常常能反映我們感受到對未來清晰目標的一種渴望,這個目標使我們的奮鬥充滿意義,給予人生一個方向,如果有人對於人生價值感到不安,通常是覺察到缺乏一個目標
但是問題在於, 當談到人生的總體目標時, 很難找到一個這樣的答案
而一旦某個目標達成後, 它就不再指導我們的行動, 讓我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顯然就沒有甚麼可以讓人活下去了,達成目標一開始會使人帶來滿意,然而一旦意識到所有追求和努力都已經圓滿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予人生目的,很快就會開始有一種空虛感
有一種對於生活的想像,是認為必須多年努力辛苦工作和累積財富才能開始享受生活,期待在獲得成功那一刻,能有一種美好未來,並將此做為所有努力的終極目標
但作者指出其中的錯誤,這種錯誤就在於沒能認識到如果我們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那許多當前掌握在手中的事物也同樣值得珍惜。
且對於多數人來說,使用比較好的音響或開更好的車,生活品質不一定能得到很大提升,如果一個人為了未來犧牲太多生活享受,那就犯了一個錯誤,是對於未來生活比當前生活更優越的程度估計過高,擁有財富可能會享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但卻不值得犧牲很多年追尋,而如果因此在過程中完全犧牲人際,似乎也不值得。還有個風險是,那一天可能不會到來
因此除了人生目標之外,我們還需要一種本身就值得繼續下去的生活方式
接著書中也對於死後進行探討,會有問題需要探討,一個是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另個是如果沒有它,生活是否有意義,或者如果有的話,生活是否更有意義
作者認為有宗教信仰者可以用不同和矛盾方式解釋來自神的呼喚,這表明他們聽到的不是真正來自地的呼喚,且在與他人觀念有所衝突時,信仰則會顯得更加危險
而如果選擇放棄對於生命意義追求,並相信神會理清一切,還是會需要為這個選擇的結果負責。且冒著一切風險去相信來世的信徒, 如果錯了的話, 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另外探討到連貫性問題,如果有來世能使生命延長,但問題仍然是如何使這種生活有意義,且當我很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且對現在的記憶卻已所剩無幾時, 我還能把 200 年前的“ 我自己” 看作是現在的我嗎?如果有第二次生命,那麼第二次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因此無論一個人是否對認為有死後的生命, 審視這一世的生命, 看看是什麼賦予它本身的意義, 仍然是有價值的
上述對於目標的探討,也讓我想到很多經驗,從小到大,似乎真的很難找到一個連貫人生的目標,每個階段目標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小時候可能想當太空人,國中後可能變成想當自然科老師,高中大考後選科系因為社會科比較好所以選填社會組科系,大學後發現對於未來目標又有改變
而我自己的話,其實回首過往,也發現很難確保每件事情都在目標上,如以前我有學過音樂、魔術、繪畫等等,但如今似乎跟我的目標沒有太大關連
不過要說這一切都沒有意義嗎,我認為也不是,或許這些技能在無形中對大腦都有所助益,或許也算是部分有用,而且不論如何,這些都伴隨我度過一段時光
就像是一些國小的朋友,到最後大部分都沒有聯絡,且關係都改變了,不可能像是以前那樣花很多時間陪伴,但這段時光仍有意義,我們都在那時候共創一些回憶了,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人事物,陪伴我們走過這這段時光,
而這些經歷值得後續細細回憶,而至於是否聯絡則不一定,有些人連絡後可能已經變很多,反而會感到失望
或者是說以前的興趣社群的朋友,例如一起在論壇討論遊戲攻略、在群組分享生活、在論壇上辦活動,我們曾一同創造出很多時光,雖然人可能有聚有散,但都帶給他人一段人生體驗,而人生也是每一刻所組成的,當然是必須考慮未來,但一個能持續過下去的生活也很重要
我目前也有參與幾個線上興趣社群的活動,因為身旁親友不一定有共同興趣,這時線上社群常常能提供一種歸屬感,網路讓我們能以興趣與好友聯繫,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自己能為社群做出貢獻,從中體驗到一種踏實感和獨特性,至於要多少時間就一個人情況有不同
書中有舉一個餐廳的例子,如果問餐廳裡面的服務員、洗碗員工、廚師、顧客等等為何進行當下的行為,作者認為他們不會從過去或未來目標解釋,還不如說是每個人都扮演彼此相互支持的角色,其中每一人的活動滿足其他人的需要,或為他人行動提供目的
這其實就讓我想到前面提到人生經歷,很多國小時候朋友或老師到現在可能都沒有聯絡,但在那個當下一起扶持彼此,就算是一種意義了,或是社群內有些人最後興趣改變離去社群,但彼此已經都開創一段段美好回憶,讓人能在後續慢慢品味
或者是以前面音樂美術下棋等才藝來說,也很符合這舉例,當下的過程能夠有所學習,而老師也從中進行指導和獲得報酬等等,現在我沒有繼續發展,但小時候本來就是比較方向模糊,長大後續逐漸再聚焦
而對於人生目標的改變,我認為人生就是一段探索過程吧,如果以目標來說的話,我認為從國小到高中主線目標就是升學,但同時也會有其他目標,例如可能是寫些文章、寫日記和做回憶錄、課外學習、玩些遊戲、看動漫和電影等等各式各樣活動,這些也都具有意義
例如我以前有玩過一些遊戲、看動漫、寫回憶錄、拍些照片等,這或許跟升學沒有太多關係,但那也都帶給我一段人生體驗,構成我人生中獨一無二的體驗,而現在大學後,各種活動安排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大學後我開始看較多課外書,而寫部落格文章則是我去年開始才有的活動
其實我認為很多事情就是種人生體驗吧,需要兼顧到當下和未來的體驗,太過於追尋目標而忽略每天生活,或者只顧及當下的愉悅,似乎都會使人後悔,就例如目標給個大致方向前進,但同時路上也能看看周遭風景,只是要花多少時間看就會人人有不同,而實際上我們同時也會有多個目標
而目標重不重要? 我認為有它的重要性,就例如升學目標還是會影響到下個人生階段,而在有些目標也會考慮到是否具有延續性,例如能力興趣的培養,像是創作就能持續提高能力,以及裡面內容可回顧和再次作為素材使其延續,有些經歷則會留下紀錄提供後續回憶等等
但同時就如同書中所提到,追隨目標過程中,也是需要有個能讓自己每天生活下去的方式
有關目標,「目標感(The Path to Purpose)」書中提到,目標是指為了完成對自我有意義,同時對自我之外的世界也有意義的事情時,產生的穩定且可概括的意圖,超出了個人意義的範疇,會延伸到自我之外的世界,例如為別人貢獻一些東西、創造一些新東西,或是完成事情等
例如目前我能做的就是課業達成一定成績,讓自己未來比較有些能力生活,而也會有課業之外的事情,例如閱讀能提高知識和累積素材,了解到許多自己之外的事;寫文章提供讀者閱讀從中獲取資訊;參與興趣社群共創一段精彩時光,對於喜歡事物可以去進行處作等等,這些讓我從中體會到貢獻感,讓我更加充實,是我目前課外的主要活動
這些活動具有對自己的意義(例如成長、貢獻感,好奇心、懷念、回憶等),也對他人具有意義(例如得到資訊或啟發思考、有段美好經歷、從中感受懷舊等),同時具有利己和利他性
以上提供內容與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