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0的年頭,過去三年來就像是從平坡急遽下墜的經歷,也是一段失去自己的日子。
巨大的挫折,由家庭乃至於家族間裂開的縫隙,而後也讓自己不斷地破碎拆解,從身體、心理的超重負荷,一步步抽絲剝繭,將不屬於「我」的部分,釋放。
不曉得是不是年逢29,占星學裡土星回歸的威力,逢9後總要歷經什麼劫來重生一回。彷彿我就需要透過這些毀壞來重建新的自己。不免想起遊戲「人類:一敗塗地」,透過軟爛無骨的小人來合作破關,只要一不注意小人就會軟爛躺平,風再強勁一點就會將他帶走,像是這一路來的感受。
嘗試心理諮商,是一直有過的想法,但往往對於昂貴的收費卻步。直到內在的矛盾衝突,以及像是潛意識的躁動,總在內心不安擔憂的時候,不停地在腦海裡回盪的聲音,切實地影響到我的生活、工作以及睡眠。當我付出行動去搜尋網路資料、開始洽詢的時候,也已經是「年輕人健康支持方案」的尾聲,所幸不久「青壯年健康支持方案」接著推出,才有此機會開始這次的諮商。
實際搜尋會發現,其實支援該方案的治療所有許多,在市中心的資源又更多。也許是因為政府補助「免付費」,也許正好恰巧是「年輕人方案」的最後一個月,當時詢問了許多家都是額滿的狀況。個別治療所之間,名額以及期程也都需要個別詢問,相對也讓心理需求者,增加了不少時間與心理的消耗。每間診所預約,也都需要再填報一次身分資料,以及情緒量表。
我想若行之有度,政府能夠整合各家治療所的即時資訊,在統一平台上可以查詢及預約,更提供需求者線上建檔,以利資料能夠讓治療所調閱,不須重複填寫,便能減少一些需求者的心理阻礙吧。
預約前的表單回填,會先調查需求者大致方便的時間,切確會以治療所安排的順位和時間,再與需求者聯繫協調。
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目前補助的諮商方案,以3次為限,每次進行40分鐘。對比一般治療所的一節諮商50分鐘,有些落差。治療所可能會與需求者溝通,是否延長為完整一節的時間,並多收取一些費用。這部分需在事情就與治療所確認清楚,有利雙方順利進行對談喔。
這次我選擇在住家附近的治療所進行會談,查詢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治療所較多是小規模、溫馨,類似小教室的場域裡進行。
諮商師是所方安排,不曉得是否是依據表單填寫的問題來配對專長領域呢?
進去治療所會合之後,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填具表單,包含:基本資料、身體狀況、心理量表、政府方案同意書、注意事項同意書。特別是其中一點,若在諮商過程中,雖會依照需求者意願、保密個案資料,但若遇到需求場現場必須緊急就醫的狀況,仍需配合就醫。
我一直對於情緒量表感到困惑,情緒有時狀況較佳,與在低谷時的感受總是有落差,但我想談的則是有關長期以來的困境:原生家庭、自我價值、身心挫折等,也許不是能透過一時的情緒來判斷輕重的。
諮商師引領我到一間舒適安穩,擺有可愛絨布娃娃的小房間,一對一的談話,我們面對面安坐。
也許有人會焦慮,該要和諮商師說什麼呢?該如何說自己的事?
網路上有些分享,比如: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封寫給諮商師的信、寫日記、觀察夢境等,這些都是不錯的方法,幫助自我覺察、預先組織語言。但我想可以朝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先大致讓心理師知道自己的性格與問題去思考。
於是我從「原生家庭」先講述,與原生家庭的互動、他們帶來的議題與傷痛,這也是影響一個人一生很重要的部分。
假如沒辦法一次完整的表達自己,也可以透過一些與人際互動的小故事,來讓諮商師了解更多。
努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描述我所經歷的「異常」,我訝異於自己可能在有意無意間忽略的問題。諮商師以旁觀的角度,舉出:先不提我心理經歷的壓力與創傷,身體的「異常」,可能也源於遺傳,必要時可能需要尋求身心科進一步治療。在過往,我的親戚說法則是訴諸宗教的敏感體質、需要修。
曾經我因此困惑不已,對於身體的未知反應感到恐懼、迷惘。修行,如何修行?現在,我更想將之認為是一種在「處世」時,安頓身心的心境。修心、修身、修行,由「心」出發。
會談時間很快地就過去,在梳理傷痛之處,雖然仍舊難過,但我想我已經能夠較快地回復情緒。其實諮商就像是在與朋友聊天,一個可以安心傾吐的出口。
有趣的是,這次的諮商體驗,我與室友差不多同時間報名,各自與治療所約定時間,但遇到的諮商師風格也很不同。室友是比較安靜不擅於主動表達的人,而她所遇到諮商師,也以溫和柔緩的問答和引導方式,和她一起抽絲剝繭地探討,再從客觀的角度為她理清問題點。我的諮商師則似乎是個爽朗直接的人,我也能大方直白地與她談論我的問題,商談過程中感到放鬆順利,像是有奇妙的緣分在運作,我們各自安排到了適合的諮商師呢。
此次結束,便直接與諮商師預約第2、第3次的會談。這是很自由的方案,過程中,需求者可以視情況好轉與諮商師提前結束商談,中途也能更換治療所來使用。唯獨次數是採累計計算,一人僅限3次,所以若感受還不錯,建議在同一間治療所完成商談會比較能獲得完整的協助。
以上內容,後續的會談,之後再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