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科技是人類思想的前提

要改變一個地區的文化、道德、觀念、意識形態,絕對不會只是把美德寫進國小參考書、或仿效先進國家的投票方式,就能輕易做到的。


台灣人和日本人和美國人的觀念想法都如此不同,所以我們出國旅遊時會感受到「文化衝擊」。究其根本,當然不是因為大家共同決定腦袋裡要相信一樣的東西,而是因為我們用非常不同的方式參與社群、組織家庭、投入政治及經濟,以致我們認為某些東西比其他東西更重要──此即「價值」。


這些社會因素的底下,又被更根本的東西支撐著:每個國家及區域有著截然不同的氣候、地理、天然資源、甚至災害,因而發展出不同的產業、技術、能源、聚落方式、應變措施等,這些都深遠地影響著一塊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共存與治理。


人的思想,深根在環境、科技、及能源裡。而歷史向我們顯示了,思想的轉變往往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讓我們看些例子。


農業革命是人類歷史的重大轉折。在那之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只顧滿足每日的糧食需求,不會長期定居,難以形成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文明。


當人類發現了農業技術,開始種植糧食、畜養動物、囤積收成,也就出現了「未來」的觀念,知道要規劃及預測將來。人類開始定居,並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投入建築、藝術、科學和宗教等領域,促進文明的茁壯、和知識的傳承。


後來,印刷術的發明,徹底改變了資訊的傳播方式。它讓聖經從稀有的手抄本,變成大眾可以私藏的書籍。這削弱了教廷原本壟斷的聖經解釋權,並為宗教革命埋下種子。文藝復興和科學發展也因此受益。


近代,蒸汽機等技術推動工業發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大大改變人們對於財富和社會階級的觀念。現代化的工業社會裡,人們能合情合理地支持民主資本主義;對立的論點如馬克思主義,也當然不可能缺席。


再者,女性生理用品和避孕用品的普及,讓女性能更自由地參與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活動,也賦予女性在生育上的更多控制權,改變了兩性間的「風險分配」,催生出新的愛情關係和性觀念。


由此可見:


人的思想,如果沒有「科技」作為土壤,是不可能發芽的:沒有農業技術,就不會有農民、武士、封建制度;沒有印刷術,就不會有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沒有工業革命,就不會有資本主義和馬克思;沒有大眾媒體和網際網路,就不會有「知的權利」,以及百花齊放的自由言論。


科技,是人類歷史背後一股無形的巨大力量。其肇始者未必留名,但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新,都引領人類社會走進前所未有的新時代。而現在,我們就站在歷史的灘頭,眺望著下一個難辨遠近的巨浪。


看著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怪罪某些人沒有把事情做對,然後認為解法就是某些人應該做些什麼「對的事情」。但實質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表層,而表層,就是政治的舞台。


我相信,積極支持和推廣能為人帶來自由主權的科技,是更好的替代方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