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6|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尋找「一箭雙雕」的M基因

興起於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不僅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地球的環境有了漸進式的改變。人類從無意識地選擇可食可用部分(果實、根莖、葉片)較大較美味的品系時,卻不知道這些新品系的植物,也同時在影響著土壤中的微生物。數百萬、千萬乃至數億年與植物緊密合作的微生物伙伴們,因為植物本身的代謝改變,決定不再跟隨它們的宿主(還記得我們介紹過小麥水稻大麥的研究嗎?)獲取養分的能力降低,使得相同的植物無法一直在同一塊土地上成長茁壯。


早期的人類,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於是寫下了如「穀田必須歲易」這類的紀錄。也有些人會讓土地休息(休耕)。後來,人們開始懂得施肥:一開始都是用有機肥,在《氾勝之書》裡面,就提到如何製作有機肥,也提到施肥的時機。


到了二十世紀初,隨著「哈伯法」(Haber-Bosch process)的發明,化學肥料就此誕生;從此人們可以不用再擔心沒有肥料的問題了!而科學的進步,也讓人們開始能合成一些新的化學物質,幫助人類消滅影響作物產量的害蟲與微生物。


欣喜的人類,卻沒想到大量使用化肥與農藥的耕種方式,其實並不永續。隨之而來的土壤鹽化與生態破壞後造成的農作物減產,這些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更不用提過度施肥造成的「死亡海域」的問題了。


而藉由植入微生物基因製造出來的基改作物,雖然一時之間似乎可以有效地消滅害蟲,但害蟲也很快地發展出抗性。雖然生物科技公司很快的又找到新的基因、製作新的抗蟲植物,但是...這真的是解決的方法嗎?


隨著微生物體(microbiome)的研究愈來愈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跟動物一樣,植物的全身也蓋滿了微生物,被稱為「植物微生物體」(plant microbiome)。而且,植物微生物體對植物的抗病力與產量、風味等息息相關。有益的微生物體生活在植物表面,幫助植物獲取養分、抵抗病菌(甚至某些動物)的侵略。但是,育種這個行為,卻在不知不覺中讓這些微生物遠離了植物。



如果我們能藉由育種,讓農作物可以召喚回那些對它們有益的微生物,是否就可以降低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呢?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如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蠟菊素(scopoletin)等由植物產生的化合物,可以讓植物的微生物體變得更豐富化,提升植物的產量。或許,我們也可以透過育種來調整植物自己合成的產物,讓植物恢復召喚對植物有益的微生物的能力,使植物的抗病性上升、獲取養分的能力提高。


這一類的基因,被科學家命名為「M」基因。「M」是「微生物體」(microbiome)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些基因影響的是植物召喚有益微生物的能力。雖然它們並不會讓植物的可食可用部分變大或抗病能力提高,但是卻可以藉著召喚有益微生物,讓植物不太需要化肥、不太需要農藥,就可以長得好。


要怎樣才能找到這些M基因呢?科學家們建議可以從全基因體關連研究(GWAS)來著手。我個人的想法是,答案一定在野生種作物身上。或許我們可以透過將野生種作物與培育品系的作物雜交後,去找尋可以召喚有益微生物的數量性狀基因座(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的方式,來找出更多的M基因。


另外,也可以透過分析野生種作物與培育品系合成的化學物質圖譜,比較它們的不同之處,找出能影響微生物體組成的關鍵化學物質。一旦關鍵化學物質找到,就可以從植物的代謝途徑去找到合成這些關鍵化學物質的M基因,同時進行育種。


等到我們累積越來越多的M基因,我們便可以使用越來越少的化肥與農藥,我們的農業也會變得更能兼顧永續與產量這兩件事!


參考文獻:


Cernava, T. Coming of age for Microbiome gene breeding in plants. Nat Commun 15, 662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0700-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