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2|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生死兩茫

據說有一首拉丁文的詩,見於墓誌銘。其中數句,意思是這樣的:「今日的你,昔日的我;今日的我,明日的你。」

同樣的意思,或被化作對聯「今夕吾驅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

無論詩句或對聯,無非警惕世人,生有時、死有時。既然凡事總有定時,不如放下執着,放下怨恨,珍惜與身旁的人共度的時光。

可是,人只知道死亡早晚會來,卻不知道何時會來。許多時候,或基於名利,或因為情感,輕則與人口角爭執,重則與人爭鬥衝突。尤其正值壯年,花樣年華,在誰是誰非的關頭,誰會想到明日或是生命終結時,誰會想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把每一天,看作是生命裡的最後一天。」這句說話,籲勉我們要改變心態,以至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畢竟說易行難,唯有盡力而為。

有人說,死亡突如其來,比緩步靠近為好,因為來也匆,去也匆,免受痛苦的折磨。可是,也有人話,有準備的死亡,較沒準備的好,因為善終的福份,不是人皆有之。臨終前的囑咐與交託,也可看成是在世生命圓滿的告別。

隨着年歲漸長,出席喪事也越來越多。即使逝者生前沒有宗教信仰,但家人在喪事上也大多會安排一些宗教儀式,期盼若果死亡不是生命的最終站,則逝者在死後的世界能得享平安。

說到這裡,不期然想到,逝者會否喜愛家人代為揀選的儀式?會否喜愛靈堂上的佈置?既然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已是必然。有準備的死亡,看來至少可以為雙方都作好準備。

究竟死亡是否生命的終結?從宗教早已存在於人類歷史的角度看,人似乎傾向相信死亡之後,生命依然存在。具體如何,視乎宗教的看待如何。

無論怎樣,人生在世,所言所行,每每影響他人。分別只在於影響是好是壞,是多是少。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固然人非草木,但生命確實影響生命。例如,今日父母樹立的榜樣,明日成為孩子向他人立下的表率。孩子的言行投射出父母的影子,可說是生命的轉化與延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