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8|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產品經理要追求職級嗎?職涯晉升的自我問答|EP58

品經理再往上晉升的道路是什麼?這篇是電商產品經理的自問自答,由自身來剖析成長之路,並綜合《俞軍產品方法論》的「產品經理的選拔與成長」章節,一起拆解晉升、成長、價值。

raw-image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趣的朋友

一、產品經理的晉升之路

⠀⠀

在進到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之前,我有稍微思考一下未來職涯之路,到底要成為獨立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還是往管理者(People Manager)的方向前進?兩條路各自會有哪些階層要爬,後來發現 Peter Su 的這篇《產品經理職涯階梯》整理得相當清楚。

但有了階梯圖,開始冒出更多疑問,像是:

  • 我要怎麼快速爬上去,要滿足哪些條件才能前往下個階層?
  • 為什麼公司內有些 PM 的經歷跟我差不多,但職級卻比較高?
  • 前往下個階層的晉升談判和能力展現,我可以如何準備?

⠀⠀

後來又漸漸理解到不同公司的 PM 晉升辦法:

  1. 時間:例如職級 5 到 6 就是要待滿 2-3 年才能往上升,除非能拿出特殊的戰功,或剛好接到大案子。
  2. 條件:例如要有數個大型功能(開發規模)的執行經驗,或是數條產品線的掌握能力。
  3. 評比:例如要有多位合作過的主管的認可或評分。

⠀⠀

因此有些同事會升等比較快,通常是晉升面談或之前轉職就展現以下特質:

  • 能力:產品規劃能力、業務表達能力、團隊帶領能力
  • 績效:過往產品所帶來的業績,或帶進的客戶,或創造的公司價值
  • 資歷:相似領域的產品開發經驗、或特殊的產業背景
  • 前份工作的加成:起薪高、職級高、跳槽升級、年資高

⠀⠀

我目前頭銜對外是「產品經理」,曾經也執著在如何更快升等到「資深產品經理」,但後來想想,最重要的還是「績效、能力、潛力」三者的累積:

  1. 拿不出績效:無法說服上層主管你值得升遷
  2. 對產品不熟:無法說服平行階層同事你比較擅長規劃產品
  3. 對現況不熟:無法說服自己有較高的發展潛力

⠀⠀


⠀⠀

二、產品經理的培訓之路

⠀⠀

「績效、能力、潛力」這三件事要怎麼累積?以我自身待過 3 間公司的產品團隊回頭來看,高速成長有幾個元素:

  1. 加入一個成長型的產品團隊
  2. 在資源或條件限縮下找尋突破

⠀⠀

(一)加入一個成長型產品

⠀⠀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適當的產品規劃機會,產品經理也無法表現他的產品規劃能力或累積協調經驗。

不論是從 0 到 1 的新創、新市場、新產品線、或是新組成的戰鬥團隊,只要該團隊正處於高速成長的狀態,都值得產品經理嘗試。

但加入成長型產品團隊要怎麼培養自身產品能力?我發現是「決策機會」。

意思是身為產品經理,在成長型產品有各種做大大小小決策的機會,包含 Bug 需不需要修、Roadmap 要放哪些、功能要做到多細等,但做決策再往前思考一點,其實是仰賴產品經理對於產品的熟悉程度,例如:

  1. 你怎麼知道不修好這個 bug 不會造成大量客訴?
  2. 你怎麼知道 Roadmap 符合公司方向且能創造最大價值?
  3. 你怎麼知道功能這樣做使用者會不會用?

每天有各種問題需要產品經理來決策,這些問題都會需要紀錄「你根據誰提供給你的什麼資料,而做出這個判斷?」,不論是對的或錯的決策,在未來的團隊檢討會議,滿常會被一一檢視。

雖然非常現實和殘酷,但好處是這些經驗最終都可以作為成長的養分,也能做為求職很好的行為面試材料(Behavioral Question)。

⠀⠀

(二)在資源或條件限縮下找尋突破

⠀⠀

最理想的開發環境是「有開發人力、有充裕時限、有排好的開發順序」,但實際上不太可能,資源限縮常包含幾個層面:

  • 時間緊迫,無法做到完整功能,需要分階段交付
  • 人力緊迫,無法如期交付,需要借其他團隊的人力
  • 需求滿檔,需要協調先後順序

這時也考驗產品經理的「協調能力」,不論是跟利害關係人延後上線時間、或是和其他開發團隊借人、或是調整其他開發順序,都需要產品經理到處去談判。

這個過程無法一蹴可及,常常會在溝通過程不斷被打槍,包含:

  • 和利害關係人溝通專案要延後或分階段交付:對方不接受時程延後
  • 怎麼和其他開發團隊協調人力:其他團隊也滿載,無法出借
  • 怎麼和其他需求者商討開發順序:大家的需求都很急,無法被延遲

乍看無解的題目,能否提出「折衷辦法」就是產品經理每天要做的事之一,我們無法每次都做最正確的選擇,只能做當下最平衡的選擇,肯定會有些人或功能被犧牲,而我們是不是可接受。

⠀⠀


⠀⠀

三、產品經理的價值

產品經理的價值=經驗等級×平台匹配度×智慧等級

俞軍產品方法論》裡提到:

  1. 經驗等級:會隨著時間而增長,新人入職前一兩年,經驗通常會有明顯的進步,但隨著待在同一產品團隊,成長會有邊際遞減效應,五年後的經驗差距就變小,像是產品開發流程、企業內部機制都會和其他人差不多,這時就要靠個人專業能力、管理能力、潛力來拉開差距。
  2. 平台匹配度:例如一個社交類的產品經理,轉行去做外送產品,除了產業不同,也要面臨文化不同,這時有可能導致匹配度下降,原本年薪 200 萬元的價值可能變成 100 萬。
  3. 智慧等級:代表做同一件事能比別人更快更深洞察,能快速融合原來經驗,與新領域結合產生新的化學反應,但如果是智慧等級不高的產品經理,只會把舊經驗帶過來做複製性工作。

⠀⠀

因此思考自身在公司的定位時,也可以用上述公式確認一下自己是哪一種。

  1. 若要去相同領域的團隊複製一樣的產品:能用上經驗等級
  2. 若要去相同開發流程的團隊:能用上平台匹配度
  3. 若要做全新產品:能用上智慧等級

⠀⠀

再回到這篇想探討的「產品經理要追求職級嗎?」,現階段的我會想累積「績效、能力、潛力」,在累積個人成長同時,也檢核自己是否符合下一職級的要求條件。

⠀⠀


⠀⠀

總結

有時候自問自答系列有滿有趣的,剛好可以挖掘自己內心對產品經理的看法。

如對這系列文章興趣可以再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張家惟 Evan Ch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