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母親成為敵人:代際創傷與女性的自我掙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許多文化裡,女孩一出生即被期望成為某一種型態的人、在為人處事方面謹守某種傳統所尊重的方式、或遵循某一套價值標準(即使不跟親人的價值觀相同,至少也必須以之為基礎,但無論如何不可以興風作浪)。如果雙親之一或雙方苦苦希望得到一個「天使般的孩子」,亦即一個順從而「完美」的孩子,上述期待的意義就會變得更加狹隘。
某些父母幻想他們生下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是完美的、都只能反映父母的為人方式和手段。如果孩子野性難馴,很不幸地,父母便會對她一而再、再而三施以心靈手術。他們想重新打造她,尤其想要改變她的靈魂對她的要求。雖然她的靈魂要求清楚看見,她周遭的文化卻要求她一無所見;雖然她的靈魂希望說出真相,她卻被迫保持緘默。
──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與狼同奔的女人》

 

  每當我企圖寫下母親與我的故事,就越感覺到裡頭的情感愛恨糾纏。一面的我對母親的暴力與無愛行為非常憤怒,但是將母親寫得青面獠牙,內心又隱隱作痛而不斷刪刪改改。我既無法全然地恨她,也無法全然地愛她。

  於是我一遍又一遍追溯家族歷史,釐清心中這隱隱的不忍感,雖然所得有限,然而從現有的線索拼湊下來,印證了我的假設。雖然母親的人格特質的確影響了她給愛的能力,可是,我不得不指認,教育、文化認同、整體社會結構也是幫兇。

  那麼,母親究竟背負了甚麼?


母女共擔的代際創傷


  亞洲社會施予女性的制約,影響了成為母親的女人怎麼看待自己與孩子。母親的思想意念經歷,從孕期開始就傳遞給了腹中女嬰。那些未經檢視而被母親內化的女性歧視就像一道無形的鍊條,透過撫育,緊緊地拴住了她與女兒。

  母親如果是曾被施以心靈手術的女孩,那麼,母親很可能誤以為那就是最正確的教養方式。母親如果被餵以男尊女卑的思想,那麼,她也很可能會壓制爭取權利、展現自我的女孩。

  太害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太害怕自己的女兒和別人不一樣,母親壓制女兒的背後有恐懼,因為父權制度下最大謊言之一就是「完美的女性」。不一樣等於不完美,那些不完美的女人,不論是母親或女兒,會被綁在木樁上燒、丟石頭或浸豬籠。

  這種性別災難、集體創傷從母親的孕期便滲入了女兒的靈魂,加上撫育方式的一致性,使得女兒成為母親後又幾乎強迫性重複了上一代的行為。暴力、失能、痛苦、自貶就這樣橫跨了世代。

 

  翻開父系與母系的歷史,性別的桎梏根深蒂固。這件事,從學齡前外婆睡前講的「鬼故事」,我就模模模糊糊地觸碰到了;成長過程中,祖父母因性別而對家人理所當然的差別待遇,摧毀了我「存在即價值」的自信,也種下了我非得拼命證明自己很優秀,價值一點也不輸給男生的有毒思想。

  再說外婆、母親與我在家中的排行都是長女。外婆、母親概括承受了傳統社會對於長女的要求、枷鎖與限制。簡單來說就是工具人。母親認為我也應當如此識大體,甚麼都得禮讓妹妹,妹妹不讓不借則是妹妹的權利。我甚至從幼稚園便開始負責照顧小一歲三個月的妹妹。當我年歲漸長,母親拋來更多的「雙重」標準,我不願接受這種不公平待遇,總是質疑母親的邏輯,被我挑戰後又無法把話說清楚的母親直接用體罰讓我乖乖閉嘴。

  母親老臭罵我𠢕窮分(gâu khîng-hun),指責我是一個愛計較的壞孩子。我感覺很痛苦,爭取權益錯了嗎,我不過早妹妹出生一年三個月,也還是一個需要母愛與疼惜的小小孩呀。

  直到長大後用成人的目光回看童年,我才理清母親的壓制隱含嫉妒,就像一個苦熬出頭的婆婆對待媳婦的那種心情。

《白雪公主》的殘酷真相


  格林童話中《白雪公主》一八一二年的初版,嫉妒心發作、恨不得噬女的皇后是親生母親。童話出版後受到公眾撻伐,認為過度驚悚,因此格林兄弟不得不改寫為繼母。(正所謂現實比虛構更駭人,童話其實是用來逃避現實?)

  新井一二三在《媽媽其實是皇后的毒蘋果?》寫道,「老一輩的日本女人在重男輕女的社會裡咬著牙齒熬過來了。她們眼看女兒一輩擁有更多的選擇,要自由自在地過日子,由她們看來不外是任性、自私、違背婦女之道,『哪有這麼個道理?』往往既羨慕又嫉妒到心理不平衡。」

  現在,我總算可以幫母親的怨氣寫句台詞:「死小孩,妳現在擁有的已經比過去的我好太多太多了,為什麼還這麼不知道感恩,為什麼有這麼多意見。」

  我自嘲地向朋友訴說我對母親的理解,朋友幽幽地回應,「要不是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我本來是不相信母親會嫉妒女兒。」果然受過傷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苦澀,我默默灌掉眼前的那杯酒。


鼓勵「母愛真偉大」其實製造更多隱形傷害 


  母親是女兒的創造者,可是對女兒的情感又非常矛盾與複雜。特別是當母親過得越辛苦,內心的痛苦、被虧欠感越強烈,驅使她不把女兒當女兒,倒視為一個羨慕嫉妒恨的競爭者。 

  因而我非常厭惡歌頌「母愛真偉大」的社會風氣。這種歌功頌德夢幻化了母親的理想性,卻是殘忍的兩面刃。

  一來加強為人母的壓力。母親必須為了孩子犧牲奉獻自我的模範形象,迫使母親咬牙苦撐、有苦說不得,肩上的包袱、桎梏彷彿永遠無法卸下來。若想要掙脫,就得面對內心的罪咎感,長輩、丈夫、社會質疑自己不是好母親的眼光。而母親獨立承擔育兒,一旦疲累瀕臨極限,沒有出口的情緒經常以暴力的形式發洩在孩子身上。例如,幾年前因體罰小孩引來社會局關切的知名親子部落客。

  二來讓「無愛母親」的子女的處境更加艱難。他們很可能一輩子都辨析不明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總以為是「自己性格糟糕,才不值得被愛」,活在「我不好、母親都是為我好」的謊言中,無法自我賦權。如果受傷的子女長大後嘗試揭開真相、為自己發聲,就會受到家人、公眾同聲譴責,「妳怎敢說母親壞話。」「難道沒看到母親含辛茹苦、為家犧牲奉獻了一生嗎。」

  終止狗血鄉土劇的唯一辦法--愛不應涉及犧牲,望周知。


  基於以上總總,我再也無法把童年創傷都推到母親一人身上。

  我們為何不接受一個母親的本來面目?我們為何要鼓吹女人為丈夫、孩子犧牲自我?每一個母親,她首先是一個獨立女性,然後是一個妻子、接著才是母親。一個女人的需求就跟世界上每個人一樣,想要愛、尊重、理解、自由展現天賦才華。「母親」這個角色不應該成為她的全部,也不應抹殺她發展其他的身分。

   如果一個母親過得快樂、自由,整體社會鼓勵她發揮自我價值而非限縮在「生養孩子」,她會嫉妒怨恨他人擁有自已沒有的東西嗎?

  那個在童話中總是毫無作用,現實生活則彷彿不存在的父親到底去哪了?承擔育兒責任,主要照顧者都是女性,出事後被譴責的也是女性,時代在進步,父親多數還是只有ATM功能,是否說不過去。

  

  如果問我理解這些到底要幹嘛。這與我自小對人性好奇、喜歡探索心理學、靈性思想有關,加上我非常討厭「放下原諒轉念寬恕」的速食文化。凡事不喜做表面功夫。

  在靈性圈子久了,經常有好為人師之人不請自來的靈性勒索。像我這種人──骨子裡最討厭被說教、討厭被簡單粗暴下指導棋:你要原諒、放下、寬恕、拿出你的慈悲心──不只一次感到罪疚卻又反感的矛盾心情。 

  那些人大約都覺得自己接近開悟狀態,一副「你怎麼修了那麼久還在這裡」的高人姿態;還有許多人動不動喜歡開示別人:「你這輩子不努力修(做功課),下輩子還要繼續修(做功課)。」過去意志不夠強壯,我經常處於恐懼狀態拼命做所謂的功課,反而弄巧成拙。時至今日,我都在心裡翻白眼,默默碎念:「那就下輩子再修啊。這輩子都活不好了還管下輩子?」「下輩子再修到底有甚麼問題,把你自己的恐懼收回去。」

  我想說的是,若要原諒也是我自己甘願了。梳理過脈絡,釐清令我痛苦的根源,因為了悟到了甚麼使我甘願停止受苦,下定決心改變。這過程,我不想依賴外法、各種方便說,就算進展緩慢,我寧願像個烏龜一步一腳印,但求走得踏實。

  

我們在這兒也不是為了學習功課?
-不是。
那麼,我們為什麼在這兒?
-為的是憶起,並且重新創造你是誰
──尼爾.唐納.沃許《與神對話》
avatar-img
5會員
11內容數
關注內在議題、創傷修復、靈性成長,以及故事裡那些無法說出口的祕密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loria Real Talk 的其他內容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感謝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母愛。您的教導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您的母愛讓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順遂。祝福全天下的女性,在母親節快樂!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你與生俱來 賦予了身分 渴望懷抱 我愛你 像是魔咒 將我與你捆綁 直到永遠 血脈相連 與你的相似 卻成了恐慌憂傷、恐懼、不安 想切割卻無法 捨去肉體還存在 卻已卸下的身分 必須哀悼 離去的母親 我愛你 卻成了束縛 我愛你 母親 卻又這何嘗不是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在母親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想感謝您無微不至的照顧和母愛。您的教導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您的母愛讓我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順遂。祝福全天下的女性,在母親節快樂!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你與生俱來 賦予了身分 渴望懷抱 我愛你 像是魔咒 將我與你捆綁 直到永遠 血脈相連 與你的相似 卻成了恐慌憂傷、恐懼、不安 想切割卻無法 捨去肉體還存在 卻已卸下的身分 必須哀悼 離去的母親 我愛你 卻成了束縛 我愛你 母親 卻又這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