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三部曲:從被愛、戀愛到給愛的人生旅程

穗波心理師-avatar-img
發佈於愛情之屋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被愛

每個人生下來剛開始的時候,是和母親緊密地連結,她給予我們生長所需的母奶,這種人與人連結的感受,被體會成一種情緒,對接受母奶的嬰兒來說,是「母愛」的展現,對外在的觀察者來說,這個嬰兒沈浸在一種氛圍中,被「親情」所籠罩。運行的動作重點是「爸媽給予,孩子接受」,爸媽是照顧者,嬰兒是接受照顧者。爸媽與嬰兒的關係是垂直性的,上對下的階層關係,這樣的階層關係,我們以「代」來稱呼。

在「爸媽給予,孩子接受」的狀況下,一路開展下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從嬰兒、兒童、青少年以至於成年,換言之,在原生家庭的環境中,蛻變成大人。不僅身體長大,心理也要相應的成長,有一個重要的成長關卡,就是完整發展出自己的個性,並給予肯定接受,俗語說「轉大人」。當「轉大人」後,孩子有他自己的觀點,判斷及處事能力,也就是說他取得獨立在世的能力,可以不再依靠雙親,獨自和諧地在我們這個社會過活。

就如同果實成熟了,要離開母樹;此時也接近父母教養孩子階段的終點。這段時間的「父母保存期限」,約莫十年左右,當然每個人的父母保存期限不同,但是可以說珍貴親情的互動時間約十年,接下來。孩子就繼續長大,要去尋找他的世界,他的愛人。

在孩子「轉大人」後,他不再浸泡在親情之中,取而代之的是「愛情」冒出頭來。不少孩子在兒童期就有「男女朋友」,他的這番認定和發言,常讓大人們莞爾一笑。因為孩子可能只是單純地表達相互喜歡,而不是像大人們把伴侶內涵充填在角色中,大人們的伴侶內涵,往往是在為未來兩人的新家庭做準備,而一個孩童可能有許多個「男女朋友」,他們只要互相喜歡就算是了。

戀愛

在成年早期階段,「愛情」蓬勃發展,接手了「親情(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位置。垂直階層性的上對下親密關係,逐漸退隱在我們的注意範圍內,而平行兩造式的平等親密關係,開始佔據我們注意力的地盤。所體驗到人與人連結的感受,親密的形式轉成愛情。

心理學中有一說,人在嬰兒時期和母親連結的「依附關係型態」(比如說安全的依附,或者矛盾的依附⋯等)會影響在往後愛情中的伴侶關係型態,也就是在嬰兒時期和母親連結的「鍵結型態」會重現在愛情伴侶關係中連結型態。一位安全感很高的嬰兒,在未來談戀愛的時候,安全感也會很高,較少因為伴侶不在眼前,就覺得伴侶消失掉不要他了。我們確實曾經見過伴侶不在眼前就很焦慮的人,害怕關係突然消失,而狂打電話要求保証,縱使在他的理性上,也覺得自己不可能被拋棄了,但是心中的驚惶不安一直無法被理性說服。

另一個說法比較玄,但是我覺得有些道理,在實務上也多所証明,所以把它列出。家族排列理論在談及愛情中異性戀時,提及我們在親子關係所獲得的異性能量(比如一個男孩從母親身上獲得的異性能量),要能轉化成從異性戀中的異性身上獲得。比如男孩長大後所須要的異性能量,不再從母親身上獲取,而轉向異性戀的伴侶獲取。對我來說,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在原生家庭階段,親密的異性對象是母親;在愛情以及後來的婚姻家庭階段,親密的對象要轉化成異性伴侶。任何固執在原生家庭異性對象的人,通常都會在愛情以及後來的婚姻家庭和異性關係處不好,無法感受親密的連結。換句話說,一位耽溺於和母親親密關係的男孩,在未來交女朋友上有很大的困難;一位陷溺於和父親親密關係的女孩,在未來和先生關係上無法感受到親密。

愛情是串起原生家庭和婚姻家庭的橋樑,或多或少地促成第二個家庭(「婚姻家庭」或「再生家庭」)的發生,它把「愛人」變成「家人」。當它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它就退隱,退出我們注意力之外,愛情的面貌由當初以「浪漫愛」為主的面貌逐漸轉變為以「友伴式的愛」為主的面貌,它變成地下化,我們和伴侶之間的生活已默默地交織成一片,它並没有離開。

給愛

當我們邁入第二個家庭,先是享受愛情的果實,然後會思考要不要 「生孩子」?當我們決定「生孩子」以後,順利的話,我們就邁入第二段親情的時光。只是這段親情和前述的第一段親情不太一樣,我們由「接受者」轉成「給予者」,我們變成孩子的爸媽,給予孩子所需要的,通常這段時間的主軸是「教」和「養」,培育我們的孩子獲得在世的能力,就如同我們的爸媽當時培育我們一樣。這個階段的家庭核心作為是「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或是說,爸媽之間要能先互相合作才能好好帶領孩子,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心理環境。

走筆至此,我們可以發現親密情感的路徑,在我們意識注意力的層面是循著「親情-愛情-親情」的路徑,由愛情串起兩個家庭,人生顯現兩種親密(親情和愛情)。而人生前後親情形式並不相同。

親愛的朋友們,不妨審視自己的情感路徑,你的主要親密感來源現在在哪個階段上?現在的你是享受親情呢?還是愛情呢?抑或是兩者皆俱?有沒有卡關或流連忘返的情況。

(可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96,內容關注在「被愛」的親情階段中,青少年如何發展自己的個性(即「轉大人」),以對談形式呈現)

(類似文章已經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FB粉絲專頁或加入「情感聊天室」可不定時收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6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婚姻牽涉到了個人和家庭等多個層面,它可能是原生家庭將扮演在成年後的家庭成員在建立新婚姻關係的角色。談到男女交往和婚姻的幾個重要階段,包括熱戀時的特點、婚姻是如何開始的,以及新家庭如何複製舊家庭行為模式...
Thumbnail
婚姻牽涉到了個人和家庭等多個層面,它可能是原生家庭將扮演在成年後的家庭成員在建立新婚姻關係的角色。談到男女交往和婚姻的幾個重要階段,包括熱戀時的特點、婚姻是如何開始的,以及新家庭如何複製舊家庭行為模式...
Thumbnail
您有從「原生家庭」順利過渡到「再生家庭」嗎?心理學發現這是有個順序及優先序位的。
Thumbnail
您有從「原生家庭」順利過渡到「再生家庭」嗎?心理學發現這是有個順序及優先序位的。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父愛與母愛是天生存在的嗎?母親絕對是孩童良好的照護者嗎?喪偶式育兒的原因從何而來呢?這篇文章會帶給你答案。
Thumbnail
父愛與母愛是天生存在的嗎?母親絕對是孩童良好的照護者嗎?喪偶式育兒的原因從何而來呢?這篇文章會帶給你答案。
Thumbnail
今天是【以母愛之名】系列的結束。在Ch.5我們把「母愛」及「父愛」反過來,談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了解到「子孝」其實是一種對母(父)愛的原初認同,它是一步一腳印,經過教育與引導,才可能發展成為「子愛」,一種成熟的愛。
Thumbnail
今天是【以母愛之名】系列的結束。在Ch.5我們把「母愛」及「父愛」反過來,談孩子對父母的愛是如何發展的。我們了解到「子孝」其實是一種對母(父)愛的原初認同,它是一步一腳印,經過教育與引導,才可能發展成為「子愛」,一種成熟的愛。
Thumbnail
「愛」,是爸爸媽媽塞到孩子嘴巴的 人類是很會「詮釋」的動物,我們看到小寵物願意吃我們準備的飯,看到牠吃飯時開心的臉,而且彷彿享受我們的撫摸時,便會說小寵物很愛自己。——許多母親認為孩子愛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她們不過是看到孩子在她懷中睡覺,會緊握放到手掌的手指,在吃奶後定睛看著自己,就說這是愛。
Thumbnail
「愛」,是爸爸媽媽塞到孩子嘴巴的 人類是很會「詮釋」的動物,我們看到小寵物願意吃我們準備的飯,看到牠吃飯時開心的臉,而且彷彿享受我們的撫摸時,便會說小寵物很愛自己。——許多母親認為孩子愛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她們不過是看到孩子在她懷中睡覺,會緊握放到手掌的手指,在吃奶後定睛看著自己,就說這是愛。
Thumbnail
在母親的白日夢或幻想中,她可以看到小孩子未來的工作成就。她以「母愛」去照顧眼前的小孩,但以某種「愛」去愛他的未來。同樣,她也可以享受自己每一天的「母愛」,如餵飽了小孩、換好尿布、準時把他送上床,然後,又準時接送上下課——她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母愛」,但事實上,她也從中以瑣碎的工作成就來實現了自我理想。
Thumbnail
在母親的白日夢或幻想中,她可以看到小孩子未來的工作成就。她以「母愛」去照顧眼前的小孩,但以某種「愛」去愛他的未來。同樣,她也可以享受自己每一天的「母愛」,如餵飽了小孩、換好尿布、準時把他送上床,然後,又準時接送上下課——她以為這一切不過是「母愛」,但事實上,她也從中以瑣碎的工作成就來實現了自我理想。
Thumbnail
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辦公室上班族、在學的學生們、還是已打拼半輩子的叔叔,相信都能夠說出「養小孩需要愛」、「愛是給予空間」、「愛要忠誠」、「不求回報」……各種朗朗上口的道理與定義。乃至於多元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愛」又變成一道「只要有共識」,便可以各自精彩的早餐店點餐單。噢!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嗎?
Thumbnail
不論你是家庭主婦、辦公室上班族、在學的學生們、還是已打拼半輩子的叔叔,相信都能夠說出「養小孩需要愛」、「愛是給予空間」、「愛要忠誠」、「不求回報」……各種朗朗上口的道理與定義。乃至於多元開放的二十一世紀,「愛」又變成一道「只要有共識」,便可以各自精彩的早餐店點餐單。噢!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嗎?
Thumbnail
我們常堅持只用「愛」這個字,卻試圖網住整個太平洋的魚,然後假裝自己知道自己在說哪條魚、對方又必然明白我指的是甚麼魚。事實上,「愛(情)」的出現,有兩個必須要滿足的前提。
Thumbnail
我們常堅持只用「愛」這個字,卻試圖網住整個太平洋的魚,然後假裝自己知道自己在說哪條魚、對方又必然明白我指的是甚麼魚。事實上,「愛(情)」的出現,有兩個必須要滿足的前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