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回應孩子情緒前,我自己的內在對話


家人幫孩子買了一個新玩具手動足球台。

孩子打開之後才發現需要自己DIY組裝。

他自己組裝20分鐘後,

發現很多困難,

開始不斷發牢騷。

「喔唷,這要怎麼組啦!!」

「這花了我1小時還組不起來,是怎樣!」

「吼~唷~很煩捏,我永遠組不起來」

我在旁邊做我的事,但也難不被這些聲音影響。

我原本想直接去幫他組裝,就可以直接解決問題和他的情緒。

那一刻,我暫停下來覺察自己。

我開始跟自己對話。

.

.

「我此刻有情緒嗎?」

『有,對孩子的抱怨聲音感到煩躁』

「願意先照顧這個煩躁嗎?」

『可以,專注深層呼吸可以幫助這個煩躁的影響少了很多』

「願意接納擁抱這個煩躁的存在嗎?」

『可以,告訴我自己,我可以接受煩躁出現是正常的反應,煩躁不等於我,煩躁是來提醒我底層有重要的東西在發聲』

「願意來探索看看這個煩躁會出現,是根源於什麼觀點?」

『我慣性上認為孩子應該要安靜,情緒和困難必須馬上被解決』

「這個觀點對我及孩子的影響是什麼?」

『幫孩子直接解決問題或制止他抱怨,他會安靜下來,我會獲得暫時的平靜。但他可能沒機會學會跟自己的困難及情緒相處,未來依然會發生很多無法平靜面對自己情緒的時刻,因為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幫他解決問題或壓制他宣洩情緒』

「所以對自己最重要的需要和渴望是什麼?」

『"接納"孩子的不平靜,看成是他在練習跟困難與情緒共處的練習過程。"陪伴"孩子練習找到多元的適合方式來應對困難』

「那麼原本的觀點若想做調整,會是什麼?」

『我有煩躁是因為我認為孩子不可以抱怨,但人會有情緒和想宣洩是正常的,堅持不可以表達情緒的觀點會讓我們都更痛苦。我想發展新的觀點是"情緒是需要被陪伴與照顧而不是壓制或解決"。』

「思考看看有哪些新方式可以靠近這些觀點與渴望?」

『先覺察並安撫照顧我自己的煩躁,透過呼吸練習讓自己平靜下來,才能在一個平靜狀態下真正接納孩子不平靜的狀態。接著告訴孩子,如果他需要我一起幫忙可以跟我說,讓他知道有人在旁關心與陪伴他』

「這過程若有一個可以珍惜、欣賞、鼓勵我自己的地方是什麼?」

『覺察和改變慣性其實很不容易,但我依然沒有放棄去改變自己,希望帶給自己及孩子更幸福的互動方式,這讓我自己也覺得感動』

.

.

後來我先接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宣洩情緒,只要不是會自傷或傷人都沒關係。等孩子情緒強度稍微降低,跟孩子說需要幫忙時可以跟我說,孩子說他先自己想辦法。過一陣子,他請我幫忙來壓緊需要鎖螺絲的板子,這樣他可以方便鎖螺絲。於是我們一起完成了後半的組裝。

後來等他冷靜後我陪他討論思考,當情緒出現時,我們用原本的方式表達會有哪些不喜歡的影響?表達情緒和帶著情緒表達有哪些不同?若要表達情緒又不會有不喜歡的影響,我們可以有哪些選項?然後我請他練習說看看,體驗看看。


每當情緒出現,都是我和孩子進行情緒反思和成長的機會,不只是孩子,對我也是成長。



近期活動:https://vocus.cc/article/66bac40efd89780001f9ffae
關於我的詳細介紹:https://forms.gle/zF4EtiC5qpb5h7aP7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