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幽默是一種修復的藝術 | 日常雜訊

raw-image


很久沒有好好寫點東西了。

幽默這個題目起碼從去年就開始累積想法,中間經過很多次風口事件,到現在其實我也忘記最初想寫的點了,就單純寫現在想寫的內容吧。

/

很久之前寫過一篇「玩笑話的附帶傷害」,那時候有提到一個點。

笑話之所以起作用,我以為衝突是難以缺少的元素,藉由當下的"破壞"或"傷害"達到不同的效果,關鍵是拿什麼事物來破壞。

後來想想,只是好笑並不見得人人接受,而笑話要成為幽默或許還少了另一半。

當然一開始不可避免的先來定義「幽默」。

幽默是一種心理應對機制,是大腦在衝突下產生的副產物,它幫助大腦處理複雜矛盾的訊息,並解決困惑的情感。
意為滑稽、詼諧。此詞源於林語堂自英文「Humor」一詞音譯,指使人感到好笑、高興、滑稽的行為舉動或語言,與「風趣」含義相近。幽默感則是運用或者理解幽默的能力。
「凡是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靜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顯露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林語堂

最後這段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幽默的趣味到理解中間有一段空白等待銜接,這才是奧妙所在。

幽默的機制建立在矛盾得以被銜接,也就是說只有當別人聽懂、能圓的回來才能稱做成功的幽默,粗暴的玩笑並無助於解決複雜的現狀。

/

某種程度上來說,當有人說了爛玩笑而不受歡迎,會有「你很沒幽默感ㄟ,」之類的幹話也是很正常的反應,拋出球後就是預期有人接球遊戲才成立,but觸身球可沒人有義務招架。

搞笑、幽默講究的是一種時機,或許接球者的技術高超也能夠圓滿笑話,但那是另一回事,要是從一開始就是大暴投,那麼注定只會造成破壞。

之前有聽到一集podcast中*,作家朱宥勳分享這樣一個觀念「當你用了這樣直接的比喻,路線中間的思考邏輯太短的話,變成是轉一圈就會立刻理解你要講這個,變成他就沒有把感情醞釀起來的餘裕。」

雖然說這邊並不是在說幽默笑話,但玩笑、幽默、冷掉,這中間的差異就在於分寸的拿捏吧。

當內容太過直接,因為太過粗暴,其實只會讓人感到荒唐、不把話語當真,某種程度也是達成緩解氣氛的效果,但卻不會有幽默、修補情緒的作用。

而要是太過曲折的梗,要是難以理解,就像有句話說得「笑話需要解釋的話就不好笑了。」

/

為了控制節奏,許多玩笑拿偏見當有趣也就沒那麼難理解了。

標籤化是減輕思考負擔的工具,同時精準的打擊目標,讓人能夠快速反應到笑點所在,當然這同時也是個雙面刃。

因為標籤連帶的偏見、歧視,導致最先反應的情感會是負面的(特別是被針對地當事人),這會強烈到蓋過之後的笑點,單純就只有衝突,而沒有修補。

二是如果只是單純使用既有的意義,而沒有經過轉化,那麼就像前面說得太過粗暴,單純只是玩笑、嘲弄而已。

/

幽默是修復的藝術,能接得起來才是有中,這有賴於把握周圍認知與氣氛的能力。

但反過來說,要是聽的人太過敏感,沒有承受矛盾的彈性,或許也真是個沒有幽默感的人。

前面說了玩笑要如何說的幽默到位,下面倒是有一些領會幽默的想法。

/

之前曾經想過,為什麼有的人笑點高、也有的人很難逗笑,然後在近期特別猖獗的各種諧音梗上想通了這點。

認真地想一想,有多少諧音梗有戳中你的笑點,這因人而異,我是對大部分無感,但是少部分很有效果的通常都有些共通點。

附圖*是隨意找到的笑話,算是打中我的笑點,最主要是不同讀法都是有意義的,當然要是都能成為完整句子那就完美了。

如果說不同讀法卻只有其中一個有意義,那諧音就大失笑果了,這多見於街上招牌店名,太多毫無意義的諧音,又或是大部分的空耳翻唱,硬湊字會讓人尷尬,只有少部分精準對應才會打中人心。

笑點高的如我自己,會對於意思是否通順特別敏感,同時領會到兩種涵義會有非同一般的順暢愉悅,要是中間有著不合邏輯的障礙,反而只會理解困難,自然也感受不到箇中的趣味。

至於一些單純的嬉鬧、荒唐、做效果、綜藝式的玩笑,那些部分我是沒有什麼想法,有的人就是對這種笑話起反應,這也是個人偏好,但我也不覺得這有多少幽默的成分,更多是膝射反應的程度。

能夠巧妙地化解這種不合時機的笑鬧,或許是幽默感的另一種展現,但反正這不在這篇文的範圍內了。


*約12分處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mHdckAG6Ph0SSDS6BfBss

*附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