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的都是要大家跳脫舒適圈,去嘗試不一樣的事情,增加經歷與能力,擴大自己的舒適圈。但這本書卻是叫大家別再跳脫舒適圈,難道他是在鼓勵大家不做改變,逃避壓力,永遠留在舒適的同溫層嗎?
這本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書,是由克莉絲汀.巴特勒所著作,他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也是網路社群「正向力量」的執行長,累積超過5千萬的粉絲。他在個人成長領域裡是領導人、作家與夢想家,擁有寬闊的胸襟與真誠。
書的一開始就提到,老師說,想要做大事,就一定要跨出舒適圈,過得太舒服,甚麼事也做不成。每個人好像都很贊同這個觀念,一個人成功的程度和價值的高低,跟他願意忍受的痛苦程度、不適程度有所關聯。
作者跟很多人一樣,把這些話銘記在心,把自己丟進這種生活方式。如果要努力工作、過的不適才能達成夢想,那麼我會把吃苦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就算討厭那種感覺,我還是會對自己說,看吧,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許我需要更遠離舒適圈,才能覺得更好過一點。
但這種方式有個危險的副作用,就是我越感到不適,我的個性越會不經意地去努力討好別人,以求獲得關愛、接納、認可。我渴望突破自身的處境並達成遠大的夢想,我每天很早起床,對目標變得十分執著,想也不想就討好別人。
我的付出帶來驚人的成果,老師開始對我刮目相看,班上成績也名列前茅,同學開始接納我,跟我交朋友。我把自己逼到極限,變成了一種執著,我還以為這樣就能帶領我往夢想邁進,於是我把痛苦埋藏起來,我只需要努力再努力,撐過不適感,掩蓋日益增長的內在壓力和焦慮感。
我每一次達到極限,我就逼自己要跨越極限,我很以自己為榮,畢竟我順利做到了,拒絕放棄夢想。但當我感到身心倦怠的時候,內心有到沉默的聲音說著,有必要忍受這麼多的不適嗎?非得要等到我完全跌到谷底並放棄人生,那些逼我忍受不適的聲音才會安靜下來。
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就是把自己逼到心力枯竭,憂鬱、緊張、肥胖、破產、茫然又迷惘的情形纏身。其實我把自己從生存圈裡給推出去,進入我現在稱為自滿圈的地方,導致我的健康狀況崩潰。
作者認為,目前的社會採用跨出舒適圈典範,造就一堆壓力超大的工作狂,他們多半時候都緊張不安又不滿足。許多人好想休息一天恢復精力,可是一但有了這個念頭,他們就感到內疚。憂鬱症和其他心理疾病日益增加,恰好反映出這種生活方式。
你真的需要跨出舒適圈嗎?不適的狀態不會促使你有所成就或表現卓越,反而會導致你的內在資源消耗殆盡,讓你原本就面對的問題變得更嚴重。追逐著不適的狀態,就會被栓在不適的狀態,而真相是,你感到不適,就無法創造圓滿人生。
這本書分成三個章節,第一章告訴讀者,為什麼舒適感很重要。舒適圈就是讓你有安全感、感到輕鬆、毫無壓力的地方。在舒適圈,你可以充分活出自己,不用擔心受怕。舒適圈是你內在的住所,也是你的庇護所。
第二章要讓讀者用舒適圈流程來創造人生。你做出清楚的決定,你的人生就會給予回應。你越是用心做出決定並擬定宣言,就會越快速、越輕鬆地看到結果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回響。
第三章則是讓自己成為舒適圈專家。當夢想來敲你的門,而且不用因此拼命努力,那可是一件重要大事。因為這就表示你活出自己,也正在實踐你在這星球上的使命。
作者說,大家在講舒適圈的時候,其實多半想的是自滿圈,就算他們也許會說自己很滿足,但是待在自滿圈的人們,距離真正的舒適感其實很遠。基於某種程度的恐懼感,他們覺得自己被困在原地,無法採取行動,但就算是這樣,他們還是感到心滿意足。
在自滿圈裡的人,可能會有發展停滯不前的現象,可能具備許多未開發的才能和技能,卻無法發揮出來。他們呈現在習慣性的抱怨或冷漠的態度上,對自己的人生漠不關心,沒有設法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
他們覺得原因在於他們對於目前的情況太有舒適感,但這其實恰好跟事實相反。他們在自滿圈裡體驗到的感覺,不適舒適感,也不適滿足感,而是恐懼感。比如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害怕示弱、害怕心裡在意的事情、害怕真正的相通感。
自滿圈會出現行動麻痺的情況,需要做的事情,其實更是想要做的事情,我們都做不到。所以假裝我們在原地很快樂,我們是基於喜好,所以才不想要更多,藉此合理化自己的不作為。
自滿的人並不適待在舒適圈裡,他們就不舒適,待在自滿圈太久,就會感到茫然失措。
如果你追求高成就,習慣逼自己跨出舒適圈,那麼你大部分的時間可能都是待在生存圈。大量的努力是生存圈的動力,這裡還會有無止境的比較和競爭,所以會引發羨慕感、對別人的指責和怨恨。生存圈會一直往外看,你會跟擁有你想要事物的人比較,老是覺得需要向世人證明自己。
而舒適圈,並非我們以為的同溫層,或是自己已經很習慣熟悉的環境。在舒適圈裡,你會擁有安全感,可以充分自由展現自己,不用怕被指責。讓自己和人生都受到鼓舞又感覺很好的那些事物,全都會包納在舒適圈裡,面對外在威脅、壓力很大時,你可以待在舒適圈,盡力保持堅強。
舒適圈不是固定不變的地方,其實,只要我們肯的話,舒適圈會不斷成長及擴展。因為人類是學習的動物,喜愛擁有各式各樣的經歷,人類的本性就是會不斷去拓展自身能力和經驗的極限。你的舒適圈就是你的力量圈。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她帶女兒去公園散步的時候,頭幾次女兒都不太想離開作者的身邊,她會冒險往外走到離幾公尺的地方,然後就想回到作者周邊的安全範圍內,她忘了要跟別的小孩玩,在她眼裡,媽媽以外的人好像都不存在。
他們不斷的回到同一個公園,而作者也目睹女兒的舒適圈開始向外擴展。不久,女兒溜滑梯的時候,已經不用作者牽她的手,她可以冒險走到離更遠的地方,跑來跑去,開始跟其他小孩講話,輕鬆又自然的交起朋友來。
待在舒適圈裡,就表示我們個人會意識到自己當下的感覺,我們選擇的是,會讓自己到安全舒適並獲得支持的途徑,不會選擇引發焦慮、恐懼、壓力的途徑。舒適圈的源頭是安全又有保障的地方,一旦這些簡單的需求獲得滿足,舒適圈就可以往外擴展。
這本書的第二章,也是篇幅最長的一章,在告訴讀者如何依照步驟的找到自己的舒適圈。首先要先定義你所在的地方,然後找出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貌,擬定你要前往的地方,最後再利用身分認同與心理習慣,找出抵達舒適圈的方式,並利用關係的力量,繼續留在舒適圈裡。
作者在書裡所提的舒適圈,其實還是要讓大家有目標的往自己的理想人生邁進,並且透過不斷擴大的舒適圈,讓自己能對越來越多的事情感到舒適,而非長期逼迫自己待在生存圈,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或是更懶的待在自滿圈(傳統所說的舒適圈),自欺的認為現在的自己就已經滿足了。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7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