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讀<母女關係>有感

前言

今天(民113.08.24,星期六)聯合報A7橘世代的主題是<母女關係>[我不愛媽媽篇],女兒深受母親影響,如果自幼得到的不是愛與支持,而是偏心和冷漠……,終其一生可能都是生命中隱隱作痛的源頭。該主題的內容主要是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的女兒,所受到的傷害。


家庭不和諧,每個人都受傷

該主題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重男輕女家庭,沒人能健康長大。>在傳統重男輕女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環境和價值觀的扭曲,所以沒有人能夠毫髮未傷,只是受的傷有不同。例如被寵溺的兒子,他的自我觀念,他的自主能力可能都受到損傷,一輩子都無法成為他自己;妹妹可能和媽媽的關係較好,但因從小就學習要迴避衝突,要照顧哥哥和弟弟,要討好媽媽……,她很容易的就養成了事事察言觀色,討好他人的扭曲性格。而那個長女,因為不被重視,沒有資源,所以努力上進,反而為自己掙得較好的人生,但心裡仍然藏著深深的傷痕。

 

黃大米

作家黃大米,說她從小希望獲得家人的認同,然而所得到的的大多是打擊和漠視,傷痕也因此一直累累堆疊。一直到他出了第一本書,打電話告知家人,她媽媽很開心地,並說她爸爸也稱讚"她很厲害",她一邊聽著電話,淚水滑落臉頰,無法扼止。因為這句肯定她等了很久很久了。有了這句肯定,她的一切努力都得到了嘉許,她的叛逆也得到了解鎖,雖然來得很晚,等了很久,但,終於等來了。


彭蕙仙

彭蕙仙也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和母親的緊張關係一直都在,直到妹妹跟母親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後,提到她終於了解彭蕙仙的感受,彭蕙仙不被了解的情感封鎖才得以稍解,也軟化了她的防衛;再加上她女兒提及:奶奶每天照顧家人的三餐,數十年如一日,沒有過一句怨言,真的不簡單。才讓她得以旁觀母親的無聲付出中含納的深情。因為這是她未曾有過的角度,她從沒看到母親的付出,她只選擇看到母親對她的壞


吳淡如

吳淡如的文章和書都提及自己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以及她的衝撞,她的反抗,最後是在弟弟問她:「妳覺得受到重視的我們有比較快樂嗎?」她才愕然察覺原來在這種家庭中受到重視的男生,有著和她們不同的壓力和負擔,他們同樣不快樂。有次她和對跟她抱怨的一個中年女子提到那些受到重視的男生並沒有比較快樂時,那位女子愣住了,並且回家問兄弟,才發現他們真的沒有比較快樂,他們有「被重視」的苦,壓力大,挑著被重視的重擔。她的結論如同聯合報的文章標題<重男輕女家庭,沒人能健康長大。>吳淡如說自己在三十多歲前,跟她所認識的許多女性一樣忿忿不平,自憐且悲憤,後來才發現:「抱怨者肯定是在陰影中還不願走出來的人。」—事情已經發生過了,不可能再改變了,甚至是早已不復存在了,然而,抱怨者卻還活在那個陰影中。


老問題卻仍有生命

不婚不生的年代,竟然還有許多人提及過去衍伸的重男輕女的問題。是的,妳希望的是一個道歉或者一個肯定,然而,當事者可能已經過世了,你永遠等不到了;是的,你不甘,你認為好處都讓妳的兄弟拿走了,可是妳沒有看站在他們的立場過,從而看到他的們的苦和痛;妳認為父母蓄意如此不公,因此妳只看到他們的壞。卻從來沒有看過他們的付出和奉獻……。


小結

不管怎樣,事情都已經過去了,你還要活在那個陰影中呢?還是妳想要走出來了。(如果妳的父母還在進行情緒勒索,請遠離風暴,不要聯繫。妳知道嗎?拒絶或者建立底線有時是促使省思或成長的良方。問題是:妳做得到嗎?)


註:

你知道嗎?打上"重男輕女”網上出現一堆相關的視頻和文章,許多當事者都還活在那個陰影下,雖然口口聲聲已經走出,要學會先愛自己,然而字裡行間仍可隱約見到那個傷口,那個痛,從兒女口中仍可聽聞到他們的朋友或同學也有類似的遭遇。可能的解決方法其實也有許多,問題是:除非當事者自己願意,否則他們都有諸多的理由來任由家人予取予求。我把看的文章網址直接掛在其人相關資料中,點選即可連上該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