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善待自己的傷,不想靠近,但也不會遠離

親子關係有很多種,從小關係很好的家庭,子女步入中老年,還是享受著回家吃媽媽煮的美味菜餚;關係斷裂的家庭,失聯、翻臉,能少見就少見。而我,是屬於第三種,不自覺隱藏著自己的怨念,錯估能接納父母的容量,不小心就會灑了一地的不滿。

 距離是為了保護傷口,也是拉開點距離幫助我能看遠點、看廣點、多點思考空間(圖/PIXABAY)

距離是為了保護傷口,也是拉開點距離幫助我能看遠點、看廣點、多點思考空間(圖/PIXABAY)


痂底下的傷

小時候都覺得大人講話比我有份量,看起來也頭頭是道。就算我心裡面不一定同意,還是被大人那種自信的批判給震懾住。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是我太幼稚?從肢體暴力到精神暴力的管教,在家醜不可外揚的信念基礎之下,如同父母囤積物品導致三房一廳的空間,一家四口被迫要擠在同一間房間睡覺般,擁擠卻又令人無處可逃。小時候的我,只能說服自己,至少我比遭受到更多傷害的人好多了,也就在壓力過大惡夢連連的夜晚中,一天天長大。

從小住到國中畢業的老家,在要出售前,我拒絕長輩回老家看最後一眼的邀請,因為那是我不想回憶的過往,光提到要回去就會流淚,也才驚覺原來傷的那麼深。家庭創傷的療癒,比想像中的緩慢,總是在以為好的時候,某個片刻又會輕輕掀起某塊結痂,疼痛感讓人不得不去關注,喔,原來這裡還有點傷需要被照顧。

請與我保持距離

我以為跟爸爸已經可以輕鬆相處,但最近發現談話的過程中,我不自覺拿捏跟爸爸的距離。其實我不想跟他靠太近,跟另一半分享這個覺察,越說我心情也跟著激動了起來,說到某個段落冒出一句,「因為我不想對他太好,他會以為自己不需要改進。」心中接著冒出那些過往被羞辱、砸東西的畫面;還有我曾經試著跟他溝通某件半年前的家庭糾紛,當下他一臉茫然、我什麼都忘記了的無言狀態。噢,心中夾雜著委屈、憤怒卻找不到人可以算帳的無力。

原來我還是有很受傷的感覺,還是有期待爸爸可以懂得的那天。知道了,看見了,同時這的確不是我能夠要求對方怎樣。至少,我現在能夠做的是,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不想靠近爸爸,那會讓我想起過去的傷痛,不知道心情該往哪裡擺。我也不會遠離爸爸,因為我明白他的不好和有限,但我也看見他試著對我的付出。

走到中年,過去的結,多了經驗,也多了些角度可觀察。但終究是門功課,還是需要慢慢體會,慢慢研究,陪自己繼續走下去。

------------‐‐------------------------------------------------

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也木心,喜歡透過寫作整理、反思生命、記錄生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點下愛心,支持我繼續寫作。

⭐如果你對於這邊的文章們有共鳴,歡迎追蹤加入沙龍,互相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