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論語漫讀(104):博施於民—非有權有德者不能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子貢有錢,故有此問。《呂氏春秋》記載,子貢曾把在國外淪落為奴的魯人花錢贖了回來,但卻拒絕了魯國的補償,但這事受到了孔子的批評。這裡他實際上是將自己代入,等於是問,我如果散財於民,將他們從貧窮救濟出來,如何?這可以算得上是仁?『博施於民』與『濟眾』是一個意思,前者指行為,後者加個『能』字指結果。

 

孔子的回答很微妙,回答說,『這事豈止是仁,必須是聖呀!連堯舜這樣聖明的君王都憂慮自己力所不足做不到』。言下之意,你小子口氣太大了,好高騖遠。堯舜都做不倒,關鍵是我都做不到,你怎麼可以做到呢?孔子沒錢,自然無法『博施於民』。

 

孔子有些小器,故意拔高子貢之意。子貢之意,並不是說他要濟魯國或天下的民,只是說用自己的錢財力所能及地周濟目之所及的貧民。漢語表達的不確定性,孔子可以這麼理解。但他其實是明白子貢的意思的。在孔子看來,博施於民,只能有權有德的人才能做到。有錢有德的人,是沒有能力或者說沒有資格做這種事的,做了就是僭越。就是與權力爭民心,會損害權力的威信,從而影響社會的穩定。

 

然後開導子貢,把目標放低些。仁者就是自己想自立,也使他人自立;自己想通達,也使他人通達。理解為經濟上或思想上都可以。能從自己所欲而曉喻周圍人所欲,這就是實現仁的方法。

 

《論語》中還有一處,孔子用『堯舜其猶病諸?』來堵學生的嘴。這次是子路。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第十四)。

 

子路問孔子什麼算是君子。孔子一看,機會來了,你小子時常目無尊長,正好趁機教育教育你。就回答說,『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人做事要虛心虔誠、恭恭敬敬』。子路不以為然,覺得這也太小兒科了吧!就追問到,『做到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心裡想,你能做到這就不錯了,我也不指望你有多大造化。好吧!我就對你再提高點要求吧!『加強修養,與周邊的人,特別是同學們搞好關係!要善於處理問題,化解矛盾,讓他們信服於你。』這就是孔子『安人』的意思,人指日常生活中有關係打交道的人。子路還不甘心,『難道這就可以了嗎?』孔子沒好氣地說,『修己以安百姓』。這個你就算了吧!『修己以安百姓,連堯舜都擔心自己做不到

 

孔子這裡的遞進關係,就是《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源頭。『安人』就是齊家,『安百姓』就是『治國平天下』。

 

回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似乎又是一個『金科玉律』,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相通。一個是從正面說,一個是從反面說。從同理心的角度,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將之作為適用於一切的一般性法則,就違背了自由意志。人的偏好是不同,不能將自己的偏好強加於別人。不能以我喜歡吃臭豆腐,就以為其它人都喜歡吃臭豆腐;也不能以我不喜歡吃臭豆腐,就以為其它人都不喜歡吃臭豆腐。

 

2021年2月25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