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領得一把智慧尺

「義」解作「宜」。所謂該不該,本該審時度勢,以智慧判斷,而不是死抱教條,一意蠻幹。

https://www.sohu.com/a/448291171_120043659

https://www.sohu.com/a/448291171_120043659


孔子曾經帶著弟子到魯桓公的宗廟參觀,發現一樣古怪的陳列品。擺在宗廟的器物通常端方中正,這個欹器卻是歪頭斜腦,無精打采的。孔子請教守廟的司禮人員,司禮回說可能是「宥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用來提醒自己的器物。

原來是這個!孔子此前曾在經籍讀過宥坐之器,知道此器有個特色:「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無水的時候歪著身子,水量適度時維持中正,水太多則傾覆。孔子轉過身去,要弟子取水挹注。果然一如古書所記,中則正,滿則覆。

「虛則欹」,空空如也固然不宜;可「滿則覆」,過猶不及,依然不宜。「中則正」,以智慧拿捏分寸才是上策。

當時也在場的子路向來以武勇知名,孔子曾教誡子路:「君子以心導耳目,立義以為勇;小人以耳目導心,不愻以為勇。」君子與小人固然有許多區判的標準,表現在武勇上,就是君子能以智慧指導感官,如此英勇自然合義。小人不是,聽任血氣作祟,錯以為無禮才是勇敢。

且記隨身帶著一把智慧尺,如此仁義既能利人,也不損己。

子路生性仁愛,孔子教導的「仕以行義」對子路是天經地義。他在蒲地任官期間,為防水患,調動百姓修築溝渠。子路作為地方首長,身先士卒,與百姓同甘共苦。眼看百姓肩挑背扛,極其勞苦,子路心生不忍,主動發給每人一簞飯一壺漿慰勞。

子路愛民的消息不逕而走。孔子聽說,很快派遣子貢前來勸阻,要求子路停止發送配給。

子路怒火心生,立刻跑去找老師理論:修築工事的百姓是餓著肚子來的,弟子發給簞食壺漿,正是夫子仁教的實踐,沒想到老師教的是一套,卻讓弟子另外做一套,弟子斷難接受!

孔子看著怒氣沖沖的子路,分析個中原因:百姓挨餓受凍,你該做的是報告國君,讓國君開倉賑濟──結果你拿自己的俸祿慰勞百姓。

孔子頓了頓,又接著說:你是做了好人好事,自己覺得理直氣壯,百姓也感激得歌功頌德;可國君呢?擺明了讓他置百姓死活於不顧,招來苛政虐民的惡名。這事你盡快中止便罷,否則就等著獲罪。

官位沒了,還談什麼愛民的抱負?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47。釋「曰義曰信」的「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