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好國民不論古今,都是政治領導夢寐以求的。如何讓百姓忠於國家,乖乖配合政策呢?依然是魯國權臣季康子的提問。孔子說道:「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在上位者若能體現莊重與孝慈的品質,百姓自能敬謹而忠誠。換言之,期待治下百姓如何,不必三令五申,領導人的身教往往勝過言教。

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個實際的行動。


政治領導有如風向標,手上握有大權的同時,動見觀瞻,極易成為百姓仿效的對象。「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尋常小民恰似根基淺薄的小草,在位者這陣風往哪邊吹,小民就往哪邊倒

「上好禮,則民易使」,「君子篤於親,則民親於仁」。小老百姓的言行,如果不出意外,通常是領導者的鏡像。領導者只要有心,不難從民風照見自己的形象,「上行下效」絕非虛言。領導者但須「其身正」,自可「不令而行」,無須發號施令,百姓自然各就其位,各安其業。反過來說,「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己身所行不正,再如何拚死勁,命令一道一道下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今皆然!

 

孔子日常如此教導弟子,弟子一旦出仕,果能如實踐履,結果如何?試看子路治蒲,便知一二。

子路在蒲地任官三年,孔子前去探訪愛徒。車子剛剛駛進蒲境,孔子就讚嘆連連。進到縣府所在,再到辦公廳門庭,還沒見著子路,孔子又爆出一連串讚美。為夫子駕車的子貢聽得納悶,忍不住勒住馬車問道:老師呀,您都還沒見到子路怎麼治蒲,這些讚揚從何而來?

孔子連說,不不不,我已經見識到他的政績了。從進到蒲地,農事井然有序,縣邑的公共建築完固,植樹茂密;再看門庭清閒,有司各盡其職,就知道子路品格端正,施政有方,因此百姓信服,治理完全上軌道。

孔子愛徒出仕如此,孔子自己呢?他曾經擔任魯國大司寇,任職之前,已因聖賢的令譽在魯國享有盛名。這個人事派令剛剛發布,百姓就交頭接耳:「聖人將治,何不先自遠刑罰?」聖人馬上就要到任了,不要勞煩聖人裁斷,非法的事從此別幹了吧。

孔子治魯,一年大治,路不拾遺。

典型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41。釋「曰德曰正」的「正」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8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