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初階產品經理 (Jr.PM)如何進到中階?|EP60

在我近 1–2 年的產品經理職涯,不斷思考初階 PM 和中階 PM 的差異是什麼,除了時間積累,在能力和思維上還能如何提升?經過各方的文章、影片、課程,這篇我會記錄我觀察到的初階產品經理要繼續累積的關鍵特質。

raw-image

一、初階與中階產品經理的區別

⠀⠀

先討論晉升之前,要先了解初階和中階產品經理的差異。

⠀⠀

(一)初階產品經理:專注於「把功能規劃好」

工作經驗通常 1–3 年,主要工作內容可以用「規劃功能」來概括,實際特徵包含但不限於:

  1. 能夠拆解主管的產品需求,並自己撰寫產品需求文件
  2. 對設計流程和開發流程有基本了解,能和產品開發團隊順利溝通協作
  3. 能掌握 Wireframe 繪製,但在業務邏輯梳理方面相對薄弱
  4. 能掌握自己負責的功能,但對產業或市場相對薄弱

⠀⠀

(二)中階產品經理:專注於「把框架定義好」

工作經驗通常 3–5 年,主要工作內容可以用「定義框架」來概括,實際特徵包含但不限於:

  1. 能夠在產品特定功能形成方法論,並定義、設計系統全貌
  2. 具備紮實的產品基本功,能夠主導產品規劃、團隊協作
  3. 有完整的產品推動經驗,參與過多次功能從 0 到 1 的完整閉環
  4. 能夠承上啟下,銜接公司策略與具體執行。

⠀⠀


⠀⠀

二、初階產品經理的三大關鍵特質

⠀⠀

要從初階產品經理晉升到中階之前,先確認自己有這三個關鍵特質,分別是 PM 的「3 個 P」:Product、Project、People。

⠀⠀

(一)產品規劃 Product

除了完整的從 0 到 1 功能上線經驗,還要有產品迭代思維,確保上線後產品能有空間被持續優化。

  1. 產品上線經驗:至少有 3-5 次中大型功能的上線經驗,包含最前期的需求評估、開發時程協調、利害關係人協調,到開發初期的需求文件撰寫、需求佈達、功能驗收,到最後的上線教育訓練、上線監控、上線成效回報。
  2. 產品規劃經驗:至少在近 3–5 次的產品開發流程中,在需求訪談、需求文件撰寫都能清楚描述關鍵點和專案範圍。

⠀⠀

(二)時程管理 Project

時程會遇到兩件事,小專案如何精準估時,大專案如何協調分批交付。

  1. 產品時程控管:小專案因為範圍較小,比較容易和工程師確認開發時程、測試時程,並向客戶約定一個交付上線日期。
  2. 產品時程協調:大專案因為範圍較大,導致最終交付日可能會變動,因此有可能會需要分成 Phase 1 & 2 來分批交付。

⠀⠀

(三)利害關係人管理 People

  1. 客戶需求接洽:能夠獨自處理客戶的需求評估,並討論好時程、期待值、交付內容。
  2. 跨部門、跨層級溝通:針對需要跨團隊的項目,像是上線說明、調用開發人力、向上回報進度,都能精準溝通。

⠀⠀


⠀⠀

三、從初階到中階的實際行動建議

⠀⠀

要培養上述三大特質,我認為有幾個方式可以累積:

(一)主動製作產品文件

產品文件是指類似「教學手冊」的文件,可以讓不懂該產品的人,透過閱讀就能知道功能概念、使用方式、支援與不支援的現況等。

透過撰寫產品文件,可以快速知道自己對產品哪邊不熟悉,也可以達到「累積產品領域知識」的目標。

(二)爭取開發專案

當手邊有空檔時,主動向主管爭取專案,並說明自己對哪一塊有興趣、或是已有初步規劃想法。

越早接觸專案,雖然初期可能會因為不熟悉流程而挫敗,但相對的學習速度也最快,可以從專案知道怎麼融入工程師的溝通模式、怎麼做好需求文件、怎麼布達需求、怎麼定義驗收標準。

(三)多和同事交流

在公司內的午餐、社團,有機會的話就盡量和同事吃飯,透過工作之外的「閒聊」,可以更知道公司內的文化、階層關係、利害關係人、或是和特定單位的相處模式,以利之後在跟跨部門溝通更順暢。

(四)累積自己的成長文件

在開發過程中,會接連處理很多維運、優化、專案的需求,這時也要養成更新履歷、筆記的習慣,定時回頭看過去這一季、這個月做完哪些項目,以及確認是否有達到原本訂的目標。

(五)定時向上回報

每週至少要向上層主管回報近期工作內容,包含已完成、進行中、尚未完成、需要協助的項目,讓主管能夠掌握工作狀況。

(六)參與相關小聚

可以在工作之外,參加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小聚,交流不同產業的工作樣貌,好處是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溝通能力、需求撰寫是否需要優化。

⠀⠀

結論

⠀⠀

從初階產品經理晉升到中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多個方面不斷提升,絕非單點提升就會被視為中階。

透過「主動承擔、拓展人際、累積專案、展現成果」等實際行動,多多少少能夠加速這個過程,時間因人而異。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每間公司的升遷制度都不一樣,因此這篇的成長紀錄可能僅限於某些產業或僅適用於某些特質的人,但大方向應該還是可以參考!

如對這系列文章興趣可以再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