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超高效率讀書法 不唸書 反圖書館


你是否很想學習新知識,但又覺得看書很花時間,把書打開看幾個小時過沒多久就忘了,最後慢慢懶得看書,還不如去聽老高說書?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的體悟,書不一定要用閱讀的,還可以用滑的!


因為最近在準備研究所,每天都泡在圖書館裡,讀累了就在書架間東晃西晃,萬萬沒想到,休息時間帶來的知識與靈感遠大於在書桌上的念書時間。


資訊碎片化時代的讀書方法 

假設剛剛在唸經濟學,我會先去經濟學的區域靠著休息(有得坐更好),眼睛用平常滑ig的方法掃過書架上的每一本書,其實會發現書不再是死板板的,它們也像ig貼文和廣告一樣在博你的眼球,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吸引住。



如果看到有興趣的,我會花三步驟來看這本書

1.看封底

2.看目錄

3.看有興趣章節的標題



好處一:可以找回唸書的動力

就算對經濟學很有興趣,埋首在大量計算題和數學模型中還是會失去熱情。但只要去書架上隨便看看書名,就知道這些理論都被應用到哪些地方去了。就算你不知道這個學科在幹嘛,大致在書架上看看有哪些書名、他們是怎麼編排的,無形中也會對這個學科略知一二。有一些書會直接用上一些新名詞(例如:反脆弱、穀倉效應、胖子的脂肪該被收稅嗎?),每次都讓人很好奇他到底在講什麼,拿起來翻一翻,馬上就學到一個新知。

K書的無力感,大部分是來自學習的內容與現實脫節了,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幫助。這時候去書架上走一走,很有可能翻到你剛學過的東西,這種感覺超級有成就感,回去之後唸書效率加倍!這方法適用於所有科目,連國高中的那些內容都行,如果小朋友對學校的內容感到厭煩,帶他去圖書館走走吧。


好處二:可以看好幾本書

這個方法讓我在短時間內可以吸收五本書的知識,抓到他想傳達的核心觀念。這方法遠比不知道這本書在幹嘛,就花了幾個小時看它,最終一無所獲來得好。


我都跟我的家教學生說:「讀一個科目一定要先把自己的知識書架架起來,再開始往裡面放書。」因為經常在圖書館重複這件事,不知不覺讓我的腦中有大量的書庫,一旦提到某個領域就大概知道有哪些書可供參考,而哪些又是沒用無聊書。


我忽然發現,這就是塔雷伯在《黑天鵝效應》中的概念--「反圖書館」。


反圖書館 沒讀過的書才有價值

黑天鵝事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詞,用來形容事前完全料想不到、一旦發生會改變原有認知的事情。如果你越把現有認知視為寶藏,黑天鵝事件對你的傷害就越深。


塔雷伯說明了「反圖書館」是懷疑論者的書庫。艾可是一個著名的作家,並且擁有非常巨量的藏書,很多人造訪艾可圖書館時都會說:「哇這些書你一定看了不少吧!」,殊不知這些書他根本沒看過。他們不把讀過的書當成自己的自尊護城河,而認為沒唸過的書遠比唸過的書更有價值。它們是未來的研究工具,推翻已知認知的工具。



圖書館學 知識的分類與管理

我每次都不小心休息太久,就晃離開了經濟學區,東看看西看看,才發現圖書館的編排太酷了。圖書館學者用十進位的方法,將世界上所有知識分門別類。整數是這個科目的總論,這個科目的架構如何,並且鄰近的小科目會比較相關,以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小時候只知道書上面有三位數的編號,讓你借書的時候找得到書,還書可以塞回原本的地方,沒想到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好處三:完整的知識體系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就像讀歷史一樣,單純記憶那些歷史事件,最終也只是飄在空中的內容,並沒有把他們跟時間軸串在一起。看書前先把自己的書架架起來,學習一個新知識的時候,才能把它們照編碼的塞進自己的書架裡。需要用到它的時候,也能快速把它拿出來。


常常看書的人應該了解我的意思,我也還在努力學習。如果有人也懶得花時間看書,不妨試試這個方法,一定會有不錯的收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