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關你屁事、關我屁事的邊界感

建立關你屁事、關我屁事的邊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受到不少刺激,例如:聽媽媽的朋友,我統稱長輩的人叫我多出門才能交到男朋友的建議。
我媽回覆:「有阿!她都會出去散步。」
長輩:「出去一小時都在玩手機吧!」
我媽:「沒有啦!她都還會拍些美景或看到什麼有趣喜歡的都會拍下來」
長輩:「拍那幹嘛?不會拍帥哥喔!」
聽這對話我只覺得:「有事嗎?」
最有事的是他們後來的閒聊,長輩說自己的兒子很會聊天,不會冷落別人,而我則不太閒聊。
對,都對,我不樂意參與他們的對話,只是在旁邊做自己的事。

在我媽的視角,她覺得那只是別人的關心、炒熱氣氛的方式。但在我眼裡卻覺得,真些都是關我屁事和關你屁事的問題。我媽甚至會覺得,有時候我的回話很傷人,因而跟我有爭論,還會丟下一句:「妳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我也很堅持:「表達自己哪裡就沒做好自己的事?」
媽媽不服氣,後來又翻起這舊帳。我只能告訴她:「人重自重者。」
無論是誰,就算對方是長輩,不要多管閒事,你自重也沒有人會不尊重你不是嗎?

總之,很多讓我感覺到不舒適的人際,恰巧讓我看到一個網友發文,說在"台灣三十幾年,他只喜歡交能做好課題分離的朋友,只是這樣的人很少。到了歐美國家,長居三個國家才發現課題分離是人人內建的。"
我突然在想,為什麼亞洲邊界感相對薄弱?本質上是沒有"人是獨立個體"的思維。
歐美他們比較注重獨立思考,之前我姊去美國讀書的時候就跟我說,上數學課的時候.老師說的她都聽不太懂,但看公式能知道老師大概在說什麼,是她會的東西。但是,每次同學舉手發問的時候都讓她更加疑惑,為什麼同學會問出這種問題?
獨立思考可能因為自由且創造力沒有被抹滅而更容易天馬行空吧!但這在亞洲甚至是我小時候是最被排斥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不受控制。我們應該很多人從小就會遇到父母秉持著「我這是為你好」、「我不希望你跟我走一樣的路,不要那麼辛苦」而剝奪人是獨立個體這件事實,於是會開始干涉他人的選擇。就像我那偽民主的父母,告訴我們不要幹嘛不要幹嘛。當我說了一個父母不滿意的答案,父母就會送我一句:「你自己看著辦」,如果滿意就會告訴你:「我覺得這樣也好」。看起來好像都是我自己選的,實際上我的每個選擇都是為了討好他們而達到親子之間的表面和平。

raw-image


邊界感的本質就是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從而理解尊重他人命運、個人選擇,每個人都只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且負責
所以那些明明不熟又硬要找話尬聊的人,真的不用再來指責我冷漠、不懂人情世故。那是你們自己的課題,不是我的。也許從小就被剝奪的邊界感要重新建立起來有點困難,但如果能建立好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感,生活的重擔也會減少許多,無論對方是自己的誰,該課題分離的還是要分。

不是因為常常遇到別人沒有邊界感的問候,就覺得那是常態,甚至覺得不然人家要說什麼?而幫對方找好理由。
沒話說可以不說:)
我也不是非要聽你說話

avatar-img
漫游人間的沙龍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漫游人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從有人以一種我猝不及防的方式直接空降到我的世界,順流而走的,我開始練愛。 親密關係大概是最好照鏡子的一種關係,至少我從他身上發現很多從未遇見的自己。
八月初,和一個對身心靈也感興趣的朋友相約,一起去《落日月台》體驗一下。 我抱持著想透過體驗一下自己的告別式,試試看讓自己用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幫自己的人生導航一下。 前往台北的路上,都還沒到落日月台,只是站在火車站的月台,我的眼淚已經開始失控。與其說是去體驗自己的告別式,我彷彿更像是藉由這次機會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面對童年創傷,跨過那道檻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就是與過去對自己產生影響的那個事件、那個當下受傷的自己和解。雖然事件和造成傷害的人沒變,但可能改變我看待他們的方式。」
2024.7.18跟朋友一起去台北科教館,被"共創未來園"吸引。
我的人生旅程,遇見一個匆匆相遇,但我匆匆和她告別的旅客。
自從有人以一種我猝不及防的方式直接空降到我的世界,順流而走的,我開始練愛。 親密關係大概是最好照鏡子的一種關係,至少我從他身上發現很多從未遇見的自己。
八月初,和一個對身心靈也感興趣的朋友相約,一起去《落日月台》體驗一下。 我抱持著想透過體驗一下自己的告別式,試試看讓自己用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幫自己的人生導航一下。 前往台北的路上,都還沒到落日月台,只是站在火車站的月台,我的眼淚已經開始失控。與其說是去體驗自己的告別式,我彷彿更像是藉由這次機會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面對童年創傷,跨過那道檻是什麼意思?」 『對我來說,就是與過去對自己產生影響的那個事件、那個當下受傷的自己和解。雖然事件和造成傷害的人沒變,但可能改變我看待他們的方式。」
2024.7.18跟朋友一起去台北科教館,被"共創未來園"吸引。
我的人生旅程,遇見一個匆匆相遇,但我匆匆和她告別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