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面對來告狀的孩子或學生,你可以這樣回應】

    教孩子課題分離,但別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帶給你的困擾是什麼呢?

    如果你是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應該會很常遇到孩子來告狀(或互相告狀)的情況。


    之前在可能親子團時我學會這句:

    「沒有你的事,你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喔」

    (白話文就是關你屁事,不用你管😂)

    其實跟孩子講這句話

    就是在引導孩子 #課題分離


    當孩子來告狀一件不關他的事

    通常我會先分辨:

    孩子是出於正義、對環境和他人的關心?

    出於捍衛及保護自己?

    還是出於對他人的不友善?


    這裡先不談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種情況。

    因為,如同大家在家庭端真實遇到的經驗一樣

    手足之間的告狀更常是因為對另一個孩子的不友善:

    可能是覺得不公平、忌妒、討厭、生氣…等各種原因

    雖然偶爾也會有確實是為了維持秩序、

    或當下情境的安全有疑慮的情況

    但,更多的告狀

    多半是因為希望另一個手足會被大人”修理”而為之


    通常孩子來告狀,我會聽他把話說完。

    然後在他話一說完時,我就會問:

    「嗯,我知道了。那麼,這件事跟你有關嗎?」

    (語氣一定要平和,表情溫柔接納,否則這句話聽起來超像是在質疑和否定。對當媽媽很難我知道,我們一起慢慢練習。)

    而通常我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

    孩子會搖頭表示不關自己的事。


    然後我就會說:

    「好,我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這沒有你的事,如果有需要,我後續會再處理。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了。」


    不正面回應、及不在來告狀的孩子面前處理需要處理的事件,

    因為這樣才能減少孩子未來還會經常來告狀的機率。

    當孩子來告狀,大人回應了、處理了,孩子就得到他要的。

    食髓知味,日後他當然還會來,而且,會更常來。


    如果他不適合的告狀一直都得不到回應,

    孩子索然無謂,才有可能願意學習不去管人閒事。

    .

    前天去一年級的某個班上為孩子們講故事

    故事講完我正準備離開時

    遇到一個狀況

    當時我正在後方與C孩講話

    走回前方講台處時

    A孩跑來跟我說(告狀)

    (我會說這是告狀,因為他手指別人+音量很大)

    A的手指頭指著B說:「老師,他動妳的恐龍,他把它弄到地上去了!」

    B孩也指著A孩,生氣地對A說:「它自己掉下去的!你不要亂說」

    A孩更大聲了:「你明明就有,我有看到!你騙人!」

    遇到這樣的狀況,你會怎麼處理呢?

    .

    看著A孩一副正義凜然地維持公道的樣子

    看著B孩被告狀後急著為自己解釋的樣子

    當時已經下課了,我也正準備離開,其實沒有時間處理(也沒有打算處理 )

    老實說,若要一個一個個別同理,還真沒有時間。

    怎麼處理更好?一下子我也還沒有定見

    當下只是憑藉本能很快地稍微安撫了兩個孩子

    我對被告狀後顯得情緒有些激動的B說:「沒關係,不論是不是你用掉的,都沒關係!沒事的!」

    同時我輕輕地拍一拍他以安撫他顯得激動的情緒

    接著,轉過身來,我對A說:

    「謝謝你告訴我,不過掉下去也沒關係,老師不介意,因為你看,我的恐龍沒有壞喔!」

    然後我也輕輕摸一下A的肩膀:「謝謝你跟我說。」

    見兩個孩子說話的音量都往下修後

    我跟還在教室內的其他小朋友們掰掰,便離開教室了

    離開後我在思考

    雖然後來他們的爭吵沒有越演越烈

    但感覺A和B之後應該會常常互相起口角或告狀

    同時我也在思索

    這事發生在短短的下課5分鐘裡

    這樣的狀況如果很多

    老師光是處理孩子間的人際議題...就飽了啊

    面對來到面前的孩子,是要同理情緒沒錯

    但,也不能總是等事情發生後才處理他們的情緒

    得教孩子點什麼,為他們慢慢「增能」

    事前教育,也可以預防類似的狀況經常性地發生

    否則老師真的忙屎了


    回家後我想到的方向就是:教孩子們

    「停課同伴問鼓棒」中的「課」:課題分離。


    前陣子讀了 #人際溝通 一書後

    我也開始在孩子告狀時問:「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一樣,如果對孩子沒有影響,我就不處理

    反過來,我會關照和好奇這位來告狀的孩子

    他是怎麼想的?怎麼這件事沒有影響到他,他卻想來說?


    9年前我在一本法國教養的書上看到過

    法國媽媽會教孩子「別多管閒事」

    當時我才剛接觸教養書、也還沒開始接觸心理學

    看到這樣的教養法時,覺得很特別,而我也很喜歡

    現在再用阿德勒的眼光來看,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教孩子 #課題分離


    從教室中A B學生因告狀起衝突一事來看

    家中有帶孩子們學習課題分離的做法與對話

    若帶進教室中,似乎也很可行。

    透過教導,讓孩子開始學習分辨:

    如果告訴老師,會有幫助,那就需要告訴老師。

    如果發生的事情對自己沒有困擾、也沒有影響

    告訴老師後對任何人也都沒有幫助

    那麼,就可以「不用管別人的事」。


    所以,下回如果又遇到A學生來告狀的情況

    搭配 #阿薩母教養 七字訣 #停課同伴問鼓棒

    做法大致就會如下

    1. 課:

    問A:「B動了老師的恐龍,它也確實掉到地上了,這件事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透過對話,引導A孩發現這件事與他無關。

    並教育孩子,如果是與自己無關、並且當下發生的情況並沒有危險性,就不一定要來告訴老師。


    2. 問:

    好奇A是否也會想摸摸恐龍?怎麼會注意到B拿了老師的恐龍?多了解孩子一些,往後方有機會看的出來孩子來告狀的背後,真正在滿足的是什麼需要、什麼渴望?


    告狀只是孩子的慣性?或是他跟B有過節、特別針對B? 或是他其實只是希望藉由告狀來跟老師有更多說話與連結的機會,或是他希望自己多被老師看見被重視一些?或是他是個內在規則框架很重的孩子?


    3. 鼓:無論如何,還是謝謝孩子來跟我說。


    最重要的還是得透過「問」,多了解孩子。

    知道了孩子的行為目的,對於後續可以如何回應和鼓勵,會更直搗核心。


    至於在當下可以如何對B同理…

    我就先假設大家都會了,有機會再多談吧。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停課同伴問鼓棒 # 課 #課題分離

    #高佳均


    #面對孩子來告狀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對你造成了什麼困擾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