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踐心經在生活不執著?|心經|心得|EP05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本書在說什麼

《心經》的核心主題是「般若」智慧,這種智慧能夠看透一切本質,理解空性,達到解脫。理解五蘊皆空,才能真正超越痛苦和煩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一切事物就像泡泡。泡泡看似美麗,但實際上是短暫而脆弱的,正如我們所執著的一切都是瞬息萬變。心經全文只有260個字,卻涵蓋了佛教的核心教義,特別是關於空性和解脫的思想。


適合這些人

❶ 佛學初學者

❷ 尋求內心平靜的人

❸ 渴望智慧與洞見的人

raw-image


🔵全文無術語白話翻譯

❶ 精簡翻譯

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沒有固定的樣子,深刻理解就能夠超越所有的痛苦和困難。

所有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甚至人的感受、思想、行為和意識也是如此。現在的狀態都是暫時的,並會不斷變化,所以不應該執著於它們。當我們了解後,就不會再有任何牽掛和恐懼,也不會被錯誤的想法所困擾。這樣我們就能獲得真正的安寧與解脫。


❷ 詳細翻譯

觀世音菩薩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時,發現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沒有固定的形態,因而能超越一切痛苦。這意味著我們的身體與「空」沒有區別,身體就是「空」,「空」就是身體;感受、想法、行為和意識也是如此。在「空」的境界中,沒有身體的執著,沒有感受、想法、行為和意識的束縛,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別,沒有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思想的分別。一切的對立與區別都消失了,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消失,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終結。沒有痛苦,沒有痛苦的原因,沒有痛苦的結束,也沒有解脫痛苦的方法。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可得,所以也沒有特別的智慧可追求。

菩薩因為依靠這種智慧,心裡沒有障礙,所以沒有恐懼,遠離錯誤的想法,達到最終的解脫。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佛陀,也都是依靠這種智慧,達到最高的覺悟。

所以,我們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能夠消除一切痛苦,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因此,我們說這個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走吧,走吧,一起到彼岸去,達到覺悟,萬事圓滿)


🔵一切都是暫時的

❶ 不執著

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未來,現在只有現在。我們所真正擁有的,只有此時此刻的現在。一切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世界處於永恆的流動之中。當我們真正領悟到世間萬物皆無常,就會明白沉溺過去或擔憂未來只會讓自己困於枷鎖。所以需要放下對過去的留戀與悔恨、放下對未來的期盼與焦慮。同時執著於外在的事物只會帶來痛苦和失望,放下對物質的執著,才能真正體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我們不再被得失所困擾,而是以平常心面對生活中的起伏。這樣,我們的心靈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平靜。


❷ 活當下

當我們認識到一切都是短暫且無常的,就會更加珍惜當下。人生中的每一段關係、每一次經歷,都值得我們用心對待,因為它們都是獨一無二且稍縱即逝的。若能放下對過去的執念和對未來的擔憂,我們就能以更開放的心態迎接生活中的變化,專注於當下的每個選擇與行動。享受生活中每一個片刻的美好,讓自己不再被焦慮和煩惱困擾。這種對當下的珍惜與專注,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豐富與深刻,體驗到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培養慈悲心的秘密

❶ 不得已

空性是指所有事情都是複雜系統,是因為各種原因組合在一起而成就的,沒有什麼是固定不變的。

理解「空性」這個概念後,會發現一切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包括我們的感受和經歷的痛苦。當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就會意識到痛苦也是暫時的、無常的,並非永恆不變。

至此,會發現大家經歷的種種挑戰,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與沒得選。因此我們會更能體會他人的處境,更加關心他人的感受,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減輕痛苦。理解空性的智慧,使我們放下對自我和痛苦的執著,開始真正關心和愛護他人。


❷ 慈悲心

慈悲就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遠離痛苦得到快樂,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則是慈悲的最高境界:無條件地愛護所有眾生,願他們獲得幸福。視眾生如同自身,深切地感受他們的痛苦,並願意幫助他們解脫。

超越自我的局限,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平等地關愛和幫助所有生命。透過培養慈悲心,我們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心靈境界,還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和平與幸福。


❸ 兩練習

①同理關懷

要理解他人並培養共情能力,我們首先需要換位思考,試著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情緒和處境,這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他人的同理心。同時,傾聽他人也是不可或缺的,用心聆聽他人的心聲,給予真誠的關注和支持。然而,在關注他人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傾聽自己。當自己的負面情緒出現時,不要急於反應,先觀察和接受這些情緒,然後以平和的心態處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既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能維持自身的情緒平衡,從而建立更深厚的人際關係。


②每日感恩

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三件感到感激的事情。這些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如一頓美味的早餐,也可以是別人的幫助或鼓勵。持續記錄會更加珍惜與他人相處的每一刻,體會當下的美好。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還能與周圍的人建立更深的連結。


🟡個人心得

從小開始,家人就教我背誦《心經》。那時候的我,只是生硬地記住了經文的字句,卻從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每次試圖從網絡上尋找翻譯和解釋,卻總是感到迷茫,彷彿是在霧中看花,難以觸及經文的真諦。

直到我遇見了一位對《心經》有研究的專家。他為我深入淺出地解開了心中的疑惑。透過他我才真正對《心經》有所理解。理解諸多專有名詞。我才發現原來我是能看懂的。很感動。

《心經》教會了我「一切皆空」的道理。但這並非是否定世界的存在,而是提醒我們不要過於執著於物質和情感的得失。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讓人生氣的事情,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明白了「一切都是暫時的」,我們就能學會放下,讓心靈獲得解脫。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在廣袤的宇宙中,地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塵埃,而我們個人更是渺小至極。明白了這一點,我開始學會不再過度看重個人的成敗得失。放下得失心,反而能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即使天懲,也依舊要在巴比倫上,載歌載舞,迎向末日。通過學習《心經》,我在生活態度上有了轉變。我明白了執著只會帶來痛苦,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


🔴總結

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沒有固定的樣子;深刻領悟這點後。認識到生命的短暫與無常,我們會更加珍惜當下的每一刻。人生中的每段關係、每次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且稍縱即逝的,值得我們全心投入。專注於當下的選擇與行動,享受每一個美好的瞬間,能讓我們遠離焦慮和煩惱,體驗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每個人都在經歷不同的挑戰,有許多不得已與無奈之處。這使我們更能體會他人的處境,增強同理心,願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減輕痛苦。此時,慈悲不再僅是道德上的要求,而是源自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

為了培養慈悲心,我們可以進行兩種練習。第一是「同理關懷」,透過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他們的情緒和處境,增強對他人的同理心。同時,傾聽自己也是重要的;當出現負面情緒時,先觀察和接受,然後以溫暖的言語與自己對話。第二是「每日感恩」,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三件感激的事情。

透過理解與實踐《心經》的智慧,我們能放下執著,活在當下,培養真正的慈悲心,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延伸閱讀

  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譯):深入探討「空性」與「般若智慧」,闡述破除執著的方法。
  2. 《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記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
  3. 《中觀論》(龍樹菩薩著):中觀學派的代表作品,深入解析「空性」的哲學思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貓愛讀書
44會員
58內容數
PPA 耳邊聽書 專業書評說書人,致力於用閱讀改善生活與解決人生問題,並樂於分享與紀錄。白天是個工程師。然後,對,愛貓,愛讀書。
愛貓愛讀書的其他內容
2024/10/15
《多巴胺國度》由史丹佛醫學院的安娜·蘭布克醫師所著,深入探討現代社會中的成癮行為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文章分析了多巴胺在大腦中的獎勵機制及耐受性,並提出恢復心理平衡的方法,如數位排毒與適度的運動。書中強調快樂與痛苦的共存關係,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讓讀者擺脫對即時快感的依賴,找到持久的幸福感。
Thumbnail
2024/10/15
《多巴胺國度》由史丹佛醫學院的安娜·蘭布克醫師所著,深入探討現代社會中的成癮行為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文章分析了多巴胺在大腦中的獎勵機制及耐受性,並提出恢復心理平衡的方法,如數位排毒與適度的運動。書中強調快樂與痛苦的共存關係,並提供了實用的策略讓讀者擺脫對即時快感的依賴,找到持久的幸福感。
Thumbnail
2024/09/29
本書深入探討了促進行為改變的有效策略,強調改變的關鍵在於減少阻力,而非強制。作者提出五大催化劑,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降低人們的抗拒心態,從而更順利地促進他們接受新行為或觀點。本書適合希望增強影響力的人,無論是在職場、社交場合或生活中,都能運用這些策略以推動正向變化。
Thumbnail
2024/09/29
本書深入探討了促進行為改變的有效策略,強調改變的關鍵在於減少阻力,而非強制。作者提出五大催化劑,以幫助我們理解如何降低人們的抗拒心態,從而更順利地促進他們接受新行為或觀點。本書適合希望增強影響力的人,無論是在職場、社交場合或生活中,都能運用這些策略以推動正向變化。
Thumbnail
2024/07/24
本文提出了一些增強記憶力和高效學習的方法,包括通過主動學習方法強化記憶、運用遺忘曲線進行有效複習、快速閱讀技巧以及制定SMART學習計畫。這些方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和記憶力,讓大家在學習路上更加順利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Thumbnail
2024/07/24
本文提出了一些增強記憶力和高效學習的方法,包括通過主動學習方法強化記憶、運用遺忘曲線進行有效複習、快速閱讀技巧以及制定SMART學習計畫。這些方法可以顯著提升學習效果和記憶力,讓大家在學習路上更加順利達成自己的學習目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心經》是佛教經典,核心主題為「般若」智慧,指出一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空的,提醒人們放下執著以獲得內心的解脫與平靜。適合佛學初學者及尋求內心安寧的人,文章中提供深入的翻譯和分析,幫助理解無常與慈悲心的重要性。透過具體的實踐建議,讀者可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每一刻,培養同理心與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來深入探討《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充滿智慧的觀念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命探索。 「行」是深般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指的是智慧的運用。智慧與行動相輔相成。當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能夠實現深般若的教義,超越生死的輪迴。 行,代表了行為或實際的行動
Thumbnail
親愛的朋友,讓我們一同來深入探討《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充滿智慧的觀念如何啟發我們在現代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命探索。 「行」是深般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指的是智慧的運用。智慧與行動相輔相成。當智慧指導我們的行為時,我們能夠實現深般若的教義,超越生死的輪迴。 行,代表了行為或實際的行動
Thumbnail
之前有同學問過,不懂《心經》講什麼,說讓我講一下。 我想了一下,還是用我的一貫風格去講。 《心經》原文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
Thumbnail
之前有同學問過,不懂《心經》講什麼,說讓我講一下。 我想了一下,還是用我的一貫風格去講。 《心經》原文如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
Thumbnail
一花一草、一事一物, 整個宇宙萬法,都在因緣裡面。 花沒有開,是什麼?「色即是空」; 花開了,又是什麼?「空即是色」。
Thumbnail
一花一草、一事一物, 整個宇宙萬法,都在因緣裡面。 花沒有開,是什麼?「色即是空」; 花開了,又是什麼?「空即是色」。
Thumbnail
―每天唸心經― 心經全文意思解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看這佛法的真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何來了解這上等法界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 怎樣能使心、食、衣、住、行的平衡 度一切苦厄 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困難 舍利子 佛法 色不異空 • 空不異色 色界是無空相;空界也絕無色相 色即是空 • 空即是
Thumbnail
―每天唸心經― 心經全文意思解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看這佛法的真理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何來了解這上等法界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 怎樣能使心、食、衣、住、行的平衡 度一切苦厄 才能解決身邊的一切困難 舍利子 佛法 色不異空 • 空不異色 色界是無空相;空界也絕無色相 色即是空 • 空即是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持誦大乘經典,《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和《六祖壇經》,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係幫助眾生提升心性的。其中,《金剛經》與《六祖壇經》對淨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功效非常卓著。」
Thumbnail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持誦大乘經典,《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和《六祖壇經》,才是真正改造命運的方法。」、「所有的大乘經典,都係幫助眾生提升心性的。其中,《金剛經》與《六祖壇經》對淨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功效非常卓著。」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破解了情緒,了解小我的運作,二元思維會訂標準,再回來看佛經就非常容易了。  佛教談空性,什麼是空? 意識會去訂標準,本來沒有,訂了才有,只要你把標準拿掉,就又沒有了,全在於你要不要那個標準,決定權在意識本身,因為本來沒有。抓住了標準,就落入人間現象,標準拿掉就超脫了。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Thumbnail
破解了情緒,了解小我的運作,二元思維會訂標準,再回來看佛經就非常容易了。  佛教談空性,什麼是空? 意識會去訂標準,本來沒有,訂了才有,只要你把標準拿掉,就又沒有了,全在於你要不要那個標準,決定權在意識本身,因為本來沒有。抓住了標準,就落入人間現象,標準拿掉就超脫了。  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