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人在生活和人生的道路上迷失,無意間來到一間神秘的咖啡廳。在這裡,服務員沒有詢問菜單或餐點的選擇,而是提出了與生命意義息息相關的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或許是你平時不會問自己,甚至從未想到要去問的:
這三個看似抽象、無法立即解答的問題,實際上指引著我們深入探討內心的真實需求與渴望。你可以選擇忽視這些問題,繼續在生命中徘徊迷失,甚至一生無法找到出口;或者,你可以選擇勇敢面對,繼續深入思考。雖然這不會讓你馬上脫胎換骨,但必定能讓你獲得寶貴的自我覺察。書中的這三個問題將逐一被探討,並附帶個人的反思與洞見。大多數人,和作者一樣,在生命的旅途中迷失,因為迷路的人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將迷茫和不快視為常態。但是,這真的正常嗎?我曾這樣問自己,也把這個問題帶來,邀請你們一起思索。
當我第一次聽到「你為什麼在這裡」這個問題時,腦中瞬間浮現了一些輕鬆的回答:我不就是從我媽那裡來的嗎?還是這問題想要探討宗教信仰呢?那麼,也許我是上帝創造的,或是從猿猴進化而來,又或者,我是梵天的一部分。但很快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更深層。它真正要問的是:
「你選擇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於這個世界?」
這指的不僅是你的出身,而是你決定如何活下去——你擁抱什麼樣的信念,追求什麼樣的目標,以什麼樣的方式前行。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為你做出這個決定。只有你自己,通過不斷探索、反思和經歷,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這一過程,不僅關乎你在世界中的位置,更關乎你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理解。
平時,我們很少主動去探討死亡這個話題,但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開始不可避免地流逝。我們不談論它,甚至刻意迴避,然而,死亡的陰影一直存在於我們心中,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很多人其實都對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源自於對未知的害怕,也源自於對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有價值的反思。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可能會不禁問自己:
我是否感到幸福?我的生活是否帶給我真正的快樂?我是否感到圓滿?更重要的是,我是否通過不懈努力達成了自己的理想?
這些問題和「你為什麼在這裡」緊密相連,因為它們都指向一個核心:我們如何選擇生活,並最終如何面對生命的終點。
這與每個人對「存在目的」的理解和選擇密切相關。受社會觀念的影響或父母的期望,我們可能在求學時期選擇了一個看似「差不多」的科系,隨後在「差不多」的時間畢業,找到一份「差不多」能養活自己的工作,過著和大多數人相似的生活,最後在「差不多」的時間離開這個世界。為什麼會這樣?
回想一下,你身邊那些真正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他們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我想,這些人通常充滿活力和幹勁,因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與內心的願望契合。我們常常談到「夢想」,但也常聽到這樣的質疑:「夢想能當飯吃嗎?」很多人告訴我們,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收入、有職位空缺,這樣就能擁有理想的未來。大多數人確實選擇了這樣的路,認為穩定的工作是通往理想生活的保障。但如果你的理想僅僅是「活著」,那這樣的選擇或許已經足夠了。然而,若你的理想是「自我實現」,那麼你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生活與工作能讓你真正感到幸福和快樂。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當你的工作讓你感到被消耗時,你可能會依賴「物質」來補償內心的失衡。
我們或許都遇到過,或者自己就是那種「工作很辛苦,所以要花錢犒賞自己」的人。這樣的行為是否表明我們內心某種缺失,試圖用物質來填補?想像一下,當你做著真正符合你理想的工作時,或許你會感到滿足和快樂,而不再需要用購物或物質來平衡內心的疲憊。也許,我們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東西,不需要五款相似的上衣、四種不同花色的水壺,或八條不同顏色的皮帶。因為當我們的生活與工作能體現自我價值時,我們會減少對外在物質的過度追求,且內心依然感到豐盈。
這裡並非否定花錢享受物質的樂趣,而是希望我們能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對物質的態度。也許在某個階段,你會發現自己困惑、迷茫,內心想著:「即使我看見了這樣的自己,又能怎麼辦?我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前行。」我想說的是,願意了解並面對自己的我們,已經非常勇敢。很多人之所以不願直視內心,正是因為這需要極大的勇氣,而這個過程並不簡單。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觀點是:
當你找到了自己的熱情,全世界都會來幫助你,因為你看起來充滿活力與熱忱。
牢記,我們永遠有無數條路可以選擇,而你內心深處絕對知道該怎麼走。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被恐懼所阻擋。只要「你」相信那是對的路,那它就是對的。當別人對你說「你不行」時,這只是在他們的認知裡不行,而我們認知的局限往往是導致我們自我設限的元兇。
這本書並不厚,但值得細細品味,慢慢琢磨每一句話中的意涵。它給了我很多啟發,也推薦給大家,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一絲關於自己人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