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思考的盲點系列 007: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開篇便感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隨後即切入正題﹕「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并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作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按《三國演義》作者的觀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國家政權演變規律不外乎帝王禁錮善類﹑宦官弄權,於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新朝建立後,又出昏君讒臣,如此循環不斷,形成一個規律。

❙中國❙人的腦袋因循怠惰,一百年前的話是「名言」,一千年前說的都是「古人智慧」,於是便「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云亦云了。

說到底,❙羅貫中❙/❙施耐庵❙ 一方面跳不出朝代更替的歷史陷阱,另一方面則也只不過是拾前人的牙慧。

幾千年的帝制當然印證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或「歷史規律」。

但前提是「帝制」。

在一個勝者為王的社會氣候中,權力的更迭就是朝代的更迭。沒有千秋萬世的帝王,因此也沒有千秋萬世的王朝。

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這種內部缺陷並不存在於一個民主(廣義)體制中因為權力鬥爭被社會契約轉化作一個文明競技——公平及透明的選舉制度﹔一般來說,最後決定來自一國的公民及他們遵從的(民主)憲法

於是勝者為王變作定期選舉的勝出者,朝代更迭變作政黨按憲法的規定和公民的意願輪番執政。

在一個民主體制中,再沒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因為社會/政治條件已經預先 (pre-emptively) 消解了這個內在「機制」。

備註﹕「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說的是一國或一王朝的內部現象,不涉外力,譬如被別國侵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