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自古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然後政治顛倒
,災害從之。」——《曾文正公嘉言鈔》
清朝末期社會動盪,曾國藩對於國家滅亡的前兆有著深刻的洞察。曾國藩指出,社會大亂之前必有三種前兆,包括黑白不分、善良者謙虛客氣、問題被合理化
等現象。這些前兆在當時的社會中已經逐漸浮現,而大清朝最終也在20年後灰飛煙滅。
于右任的《亡國三惡因》也對國家滅亡提出了深刻的分析。其中提到了民窮財盡、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
等三大惡因。這些惡因使得社會陷入了貧窮、道德敗壞、貧富不均等困境,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從曾國藩和于右任的觀察來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一個國家的興衰和社會的穩定與否,往往取決於社會的道德風氣、貧富差距和政治制度
等方面。只有在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調整和改善,才能夠使得一個國家長治久安。
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該引以為戒,從曾國藩和于右任的觀察中吸取教訓,積極改善社會道德風氣、減少貧富差距、加強政治制度建設,從而使得我們的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不至於重蹈覆轍。
A. 三種前兆
1. 黑白不分
2. 善良的人謙虛客氣,無用之人猖狂胡為
3. 凡事被合理化,一切被默認,不痛不癢地虛應一番
B. 大清朝的結局
A. 三惡因
1. 民窮財盡,社會破產,國家破產
2. 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
3. 貧富不均、兩極分化、財產聚於權貴之家
III. 解析
A. 老百姓貧窮的原因
1. 國有金不與人,財富不流動
2. 財產歸權貴私有,兩極分化嚴重
B. 社會道德急劇下滑
1. 行善不能受到褒揚,作惡不能受到制止
2. 官員忙於吃喝嫖賭,使社會道德敗壞
C. 貧富不均導致的現象
1. 財產聚於權貴之家,造成現象「此哭中、彼笑中」
2. 外人和內奸的影響,搞金錢外交,滲透國外華人社區
IV. 結論
A. 歷史智慧的啟示
1. 警示社會危機的前兆
2. 分析導致國家敗亡的原因
B. 反思與展望
1. 反思歷史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2. 展望未來,建立健全的社會制度與價值觀
曾國藩曾說,社會大亂之前,必有三種前兆:
1.無論何事,均黑白不分。
2.善良的人,越來越謙虛客氣;無用之人,越來越猖狂胡為。
3.問題到了嚴重的程度之後,凡事皆被合理化,一切均被默認,不痛不癢,莫名其妙地虛應一番。」曾國藩死後20年,大清朝終於灰飛煙滅。
于右任的《亡國三惡因》也頗有些意思:
善不能舉,惡不能退,利不能興,害不能除
。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此其二。第一,說的是老百姓貧窮,物價飛漲,社會呈敗落之像。老百姓為甚麼貧窮?因為「國有金,吝不與人」,財富不往普通人手裡流動,國家與民眾爭利。財產歸權貴私有。勞苦民眾雖竭盡勞作,所得不足以維持生計,兩極分化嚴重。
第二,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揚,作惡的不能受到制止,社會道德急劇下滑
。官員雖多,但不作為,忙於吃喝嫖賭,聚斂財富,使「利不能興,害不能除」。善惡本人兼而有之。所以于右任說「化善而作貪,使學而為盜
」。其中的「化」、「使」兩個動詞很生動地說明了官員普遍貪腐、社會道德敗壞原因。
第三,貧富不均、兩極分化、財產聚於權貴之家
,才會有「此哭中、彼笑中」的現象。「外人
」指列強,伺機撈起好處;「霄小
」指內奸,挑動撥弄,出賣國家利益。搞金錢外交,用通商拉攏外國政要「助紂為虐」,維持其禍國殃民的統治。「偵探」滲透國外華人社區,「金錢」收買外國政要,甚至行為舉止,罷免陞遷,都以金錢利益為動因,用這樣方法維持其統治豈能不使社會敗亡?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分析其動機,觀察其行動,瞭解其態度;人藏哪去?人藏哪去?」
以當前台灣狀態
一、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
者,可亡也。
二、大心而無悔
,國亂而自多,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三、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
, 可亡也。
四、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
亡徵第十五
亡徵,就是「滅亡的徵兆」,韓非認為可能導致國家會滅亡或君主會失去君權的徵兆在本篇四十七條「亡徵」中可被預見。『亡徵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