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社會後,大家往往都意識到結交能互相幫助的朋友非常重要,不管是職場升遷抑或是在事業上發展,人脈都是關鍵要素,但究竟對內向者是否有低負荷的人脈發展方式呢?
在儲備幹部的職涯中,我也認識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就算是 MA 也大概有一半的人其實不是很外向的人,究竟大家都如何讓職場中的前輩、同事對自己有印象的呢? 本篇也將參考《越內向越成功》這本書內提供的觀念,其中我也非常認同作者提到的維持鬆散聯繫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自身的能力很重要,畢竟出社會後大家時間都很寶貴,如果能在社交的基礎上協助彼此人生成長,那會對彼此而言是非常寶貴的連結。出社會後人脈的本質 : 利益導向,要不能幫助彼此在事業成長、要不有情緒價值、有共同興趣。
真誠不是指要對人掏心掏肺,而是你必須真心的為對方著想,當對方需要幫助時,你能給予他所需之資源。人性都很討厭偽君子與自私的人,因此若是有人人前演一面,人後又是另外一面,或是凡是只為自己利益考量,如果沒潛在好處就不做,那麼長久下來遲早會被人看破。
連結都是從輕鬆的氛圍開始的,最一開始往往只是隨便閒聊興趣,而這時若能給予一些情緒價值,不管是專注聆聽還是積極回話,釋放你是願意社交的狀態,能讓你在剛認識時快速讓人認識你。
人與人相處,你不會隨時追蹤對方的人生現狀,這時閒聊就很重要,透過閒聊,能彼此交換有用的資訊。筆者想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年初在苦惱找不到好的台北房子,當時滑了591好一陣子就是找不到乾淨、有客廳、又兼顧 CP 值的套房,但神奇的是,我當時隨便揪了一個台北的好友喝酒,就偶然在他口中聽到他有在出租房間,而且那完全符合我的標準,有客廳還有廚房,僅要7000元。如果那天我沒有在 IG 密他要不要一起喝酒,如果我那天沒有和那位朋友見面,我現在租房的成本至少翻個2至3倍。
至於對於內向者有沒有低負荷的閒聊方法呢? 筆者非常建議使用 IG,朋友發限動時就是聊天的切入點,而既然是閒聊就不需給彼此太大壓力,短暫聊完限動裡的話題,交換目前生活資訊後就可打住,若社交能量更高、你也對這位朋友感興趣再考慮輕鬆的約吃飯喝酒。
MA 提供大量與人認識的資源,我一進來現職就有機會認識幾十個同期優秀的同儕、整個輪調期也認識了另外幾十個各部門的主管、同事,要如何時常與這些人保持聯繫,至少未來需要互相合作時能讓對方心中對自己還保有印象就非常重要。而筆者自身也不是非常喜歡下班後和同事一直社交的人,因此我會刻意有幾個方法保持和大家的弱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