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越內向,越成功》-內向者也可以有效經營人際關係、發展人脈的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經營人脈是外向者的特權,認為內向者似乎對於社交、人際關係開發會有先天的排斥與抗拒,但真是如此嗎?難道內向者在經營人脈永遠是吃虧的嗎?《越內向、越成功》要告訴你不必這麼想,內向者也可以把人脈經營得很好。

先岔題講個最近的小事:兩、三個星期前一位正在經營獵頭公司的朋友跟我聯絡,說手頭上的一個case有間公司需要找行銷的主管,不知道是否有適合的人選可推薦?在他說明業主公司的屬性與該職務需要具備的資歷與能力時,我在腦海中搜尋可能推薦的人選,立刻想到一位到現在都還保持聯絡的前同事,聯絡了那位前同事,徵詢他有沒有興趣之後,就幫他們牽線了。

我常常有類似的經驗,當某位朋友有需求,我正好想到另一個朋友能夠滿足這個需求,就能引薦他們給彼此,成為其中的橋樑。如果這當中朋友們的需求能夠互相滿足,除了促成了一件好事,朋友與我的關係無形中也會加深。藉由這樣的「隱性經營」,透過互惠加深關係、達到多贏結果,是我認為不愛交際的內向者如我非常適合的經營人脈方式。

內向與外向是個性偏好,不是能力的差異

《越內向、越成功》作者凱倫維克爾本身也是內向者,他的朋友們卻都覺得他非常的善於交際,交遊廣闊,好像與「內向者」的性格特質有些矛盾,在《越內向、越成功》中,凱倫維克爾要告訴你,他是如何善用內向者的特質,以「無壓力社交法」經營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人脈關係。

在這裏要先確立一個觀念:外向的人善於社交,但不代表內向的人就全然沒有社交能力。內向的人也可以很擅長公開演講、與人交流,只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內向者更喜歡跟自己獨處罷了,作者引用了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分類,將人分成兩個類型:

  1. 偏向由外傾世界獲取能量的人:喜歡與人相處、交流、互動。--外向者
  2. 偏向由內傾世界獲取能量的人:喜歡自己獨處、思考、沈澱。--內向者

因此,內向或外向應該視為是一種選擇/偏好,並不是一種能力差異。而根據自己的個性找到適合自己的人脈經營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內向者適合的人脈經營法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經營人脈比較像是耕作,並非狩獵,對於想要發展的人脈關係,你需要去播種,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灌溉、施肥。一段關係並不是馬上可以有很緊密的連結的,人際關係是需要長久耕耘。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向者反而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例如:

  • 內向者通常善於傾聽,對方說得越多,就能獲得更多日後耕耘關係的資訊。
  • 內向者擅長以局外人的角度默默觀察,有時不需要透過對話,就可以獲得一些線索。
  • 內向者通常富有對人的好奇心,喜歡去挖掘「為什麼?」,可以藉此更用心地了解對方。

除了觀察與傾聽,內向者還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去拉起你與對方的關係

  1. 多問問題—從對方的回答中獲取資訊,藉此獲得更多與其加深關係的線索
  2. 分享故事—藉由一些故事話題此替對方做球,讓對話話題可以延續
  3. 找到未來共同的待辦事項-- 可以運用對話中獲得的資訊,找到與對方未來可以再碰面的機會,像是:「你是社群編輯,下禮拜剛好有個社群行銷的講座蠻適合你聽的,你有報名嗎?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參加」。

無壓力社交法

書中列舉了11條作者歸納的「無壓力社交法」,是一些不需要太用力刻意,適合內向者的做法:

  1. 敞開心胸:不試,你永遠不會知道
  2. 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足以構成認識的理由
  3. 樂於助人:不要吝嗇舉手之勞
  4. 打耐力賽:是長期累積的過程,要有耐心
  5. 別侷限在背景上:不要預設限制,有時機會來自於你意想不到的人
  6. 做好推薦:確實了解雙方的需求與特質,引介符合雙方的對象
  7. 說到做到:幫不上忙時不妨直說,答應了就要切實做到
  8. 循正確的介紹步驟:做好情況說明與徵得雙方的意願才進行
  9. 避免缺乏溝通:積極深刻地讓對方能瞭解情況與進度
  10. 建立真實世界的一對一關係
  11. 列出人脈待辦清單:每週都要計畫與執行一些幫助你與不同對象維繫關係的事

我把上面這11項歸納成三個要點:

  • 用開放的心態交朋友,不要預設交友限制。例如:,不要預先設定「我需要什麼背景的人脈?我需要在哪個領域的朋友?」,以開放的態度與人連結反而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 用「給予」、「幫助」的方式經營人脈。當你知道某些資源(活動、文章、資訊....),適合你某位朋友的需要、喜好,就可以分享給他們,對方也會對你有良好的印象,產生最強的連結力。
  • 透過持續的行動,建立「鬆散連結」。維繫人脈就有點像減肥,說起來、做起來很簡單,難在持之以恆,如果沒有保持,那麼前面的努力都是枉然。善用社交平台,傳訊息、電子郵件等等...因為不需要立即回覆,所以可以減少內向者社交上的壓力。

要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有需要時才急於建立人脈連結,而是平時有餘力時就持續維繫關係,才不會令對方覺得這個你的舉動帶著很強烈的目的,產生不好的誤解。

人脈經營是藝術

要巧妙的經營人脈,必須要能拿捏以下幾件事--

  • 給予的藝術:心態像是宗教奉獻的概念一樣,不要想著回報,專注在給予的動作。
  • 接受的藝術:接納別人對自己的稱讚、示好,對方也會有好的感受。
  • 互惠:雖然前面提到不需要想著回報,但當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正在佔便宜,甚至把自己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或許就需要作一些調整。
  • 耐心:經營人脈就像是馬拉松比賽,是一種長期抗戰,不能速成。

走出同溫層,建立「弱連結」

賈伯斯曾經談到優秀人才具備的特質是「資訊與知識的雜食動物」--會吸收各方的訊息,而不是總在一個領域深耕,因而造就他們能夠用更全能的角度看待事情。

不只是知識方面,人脈也需要「雜食攝取」,通常人脈就是資訊的來源,唯有認識更多的人,才能吸收更廣泛的資訊。之前介紹過的書《點子總是來自不相干的地方》,作者嶋浩一郎每週安排自己跟三位陌生人吃飯,想辦法增加不同領域的人脈,也是一種經營「弱連結」的做法。

妥善運用社交工具

或許有些人還是很抗拒把自己的社群動態與工作身份產生連結,但在社群網路服務普遍的此際,根據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有57%的人資經理表示,不會發面試通知給他在網路上找不到社群帳號的人,可見經營社群網路是非常重要的。

就社交平台而言,作者凱倫維克爾比較推薦便於「發現」與「連結」新關係的平台,像是LinkedIn、Twitter、Instagram。Facebook則因為演算法的效應,讓人們比較像是在「同溫層」之中。

書中建議,運用社交工具時的心態,著重在「保持社交真實性」,合宜的揭露自己的個人生活、資訊、看法、特質,可以建立信任感。重點要拿捏「個人化」與「私人化」的差異--「個人化」不代表你要將所有私事都攤開在陽光底下,但可以透露能夠展現個人特色的資訊,讓人建立印象。

以及,偶爾透露一些更加「私人」的資訊,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是有所助益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高階主管離職的原因是「因個人因素」,通常讓人不免誤會他是因為績效不好或無法揭露的原因離開,因此在社群網站上透露他的姊姊得了癌症,因為要照顧姊姊的病況所以離開現職,雖然這是一件似乎不需要公諸於世的私事,但經過這樣的揭露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對職涯造成負面影響。

用我自己來舉例,在2005年時,我在Yahoo!奇摩拍賣負責社群經營,當時大部分人對於社群都持一個保守的心態,並不想在網路上公開太多的個人資訊,當時我發現自己的角色需要讓平台的使用者(買、賣家)對我產生信任,似乎不能夠只是取一個綽號而已,因此我就將自己身份與個人動態、愛好公開在平台上,雖然這與我平常內向的行事風格不同,但反而幫助我在工作上與社群建立很良好的信任感,獲得很不錯的效果。

《越內向、越成功》的內容並不只適用在內向者,如果你是外向者,同樣也可以參考這些方法,精進自己的社交技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33.6K會員
194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21
你我都經歷了一番努力才到達中年階段的,有些人轉換過不同的工作逐步探索,有些人則在一個領域堅持,深耕努力,都到達了人生中相對寬裕、平順的時期。這種「漸入佳境」的感受,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接近終點了。 接下來20年,以一個「更厲害的自己」,具備主動意識的規劃,你是不是覺得比起年輕的自己,更有把握一些呢?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2025/04/07
中年危機的產生,來自於這樣的發現——我們總覺得自己有無限的可能,覺得只要肯努力,就能突破極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步入中年,這種信念終於開始動搖 當我們願意放下「我能夠一直努力下去」的執念,真正接受人生的變化時,就能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新道路。中年危機並非必然,反而是一個讓我們重新調整人生方向的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雖然我是個內向者,但有時候我在傾聽過程也是會思緒亂飄,抓不住重點,而我周圍的外向者朋友,反而比我更能聽懂話中之意。因此,我認為「傾聽力」是可以「刻意練習」的,尤其在專注力如此稀缺的現在,能夠專心聽對方說話,至少已經讓對方感受到誠意,如果能聽懂又回應適當,在職場工作上肯定更加分!
Thumbnail
雖然我是個內向者,但有時候我在傾聽過程也是會思緒亂飄,抓不住重點,而我周圍的外向者朋友,反而比我更能聽懂話中之意。因此,我認為「傾聽力」是可以「刻意練習」的,尤其在專注力如此稀缺的現在,能夠專心聽對方說話,至少已經讓對方感受到誠意,如果能聽懂又回應適當,在職場工作上肯定更加分!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嗎? 我是!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位班導師給我的學期末評語是『性格內向, 有自閉傾向』, 因此從小就覺得內向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問題。這樣的我後來居然能在鼓勵外向文化的外商公司做著需要很多外向特質的行銷工作長達20年。基於親身經驗,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內向者可以如何在鼓勵外向的職場裡做出表現!
Thumbnail
你是內向者嗎? 我是!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位班導師給我的學期末評語是『性格內向, 有自閉傾向』, 因此從小就覺得內向是一個需要改善的問題。這樣的我後來居然能在鼓勵外向文化的外商公司做著需要很多外向特質的行銷工作長達20年。基於親身經驗, 這篇文章想分享的是內向者可以如何在鼓勵外向的職場裡做出表現!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內向的人有福了,4寶典+2法則,工作、社交煩惱通通遠離你!】 「內向者V.S.外向者」、「如何區分自己傾向於內向者或外向者」、「內向者的三點優勢特質」、「內向者職場生存的四個寶典」、「內向者人際交往的兩大法則」,最後則是「給內向者的一封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02(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內向的人有福了,4寶典+2法則,工作、社交煩惱通通遠離你!】 「內向者V.S.外向者」、「如何區分自己傾向於內向者或外向者」、「內向者的三點優勢特質」、「內向者職場生存的四個寶典」、「內向者人際交往的兩大法則」,最後則是「給內向者的一封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12/02(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關鍵人脈」,簡單一句話就是:「只和喜歡的人一起合作」。與其大量不重要的社交,倒不如結交自己喜歡的人,跟他們深交。內向人其實是需要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有效社交〞,憑直覺找到自己喜歡的人,跟他們相處,不儘讓自己更自在,也讓自己更有動力與這些人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Thumbnail
「關鍵人脈」,簡單一句話就是:「只和喜歡的人一起合作」。與其大量不重要的社交,倒不如結交自己喜歡的人,跟他們深交。內向人其實是需要一個人獨處的時間,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所以〝有效社交〞,憑直覺找到自己喜歡的人,跟他們相處,不儘讓自己更自在,也讓自己更有動力與這些人有更進一步的可能性。
Thumbnail
《越內向、越成功》作者凱倫維克爾本身也是內向者,他的朋友們卻都覺得他非常的善於交際,交遊廣闊,好像與「內向者」的性格特質有些矛盾,在《越內向、越成功》中要告訴你,他是如何善用內向者的特質,以「無壓力社交法」經營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人脈關係。本書內容不只適用內向者,外向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好方法強化人際關係
Thumbnail
《越內向、越成功》作者凱倫維克爾本身也是內向者,他的朋友們卻都覺得他非常的善於交際,交遊廣闊,好像與「內向者」的性格特質有些矛盾,在《越內向、越成功》中要告訴你,他是如何善用內向者的特質,以「無壓力社交法」經營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人脈關係。本書內容不只適用內向者,外向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好方法強化人際關係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過這些心理小劇場:在茶水間遇到不熟的同事,會緊張要閒聊什麼?遇到很久之前一同受訓的同事,會猶豫要不要打招呼?或是,打電話給客戶時會擔心打擾到對方? 以上種種,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是否社交能力有問題,不擅與人相處。但其實不用擔心,很可能只是因為: 你是個內向者。
Thumbnail
你是否也有過這些心理小劇場:在茶水間遇到不熟的同事,會緊張要閒聊什麼?遇到很久之前一同受訓的同事,會猶豫要不要打招呼?或是,打電話給客戶時會擔心打擾到對方? 以上種種,可能會讓你懷疑自己是否社交能力有問題,不擅與人相處。但其實不用擔心,很可能只是因為: 你是個內向者。
Thumbnail
《安靜是種超能力》是一本幫助內向者知己知彼,管理自身不足的同時,更讓特質得以發揮的救命之書(笑)。雖然職場上仍不乏考驗,但是「做你自己」,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面對挑戰,無疑比強裝外向者去處理棘手問題要輕省多了。
Thumbnail
《安靜是種超能力》是一本幫助內向者知己知彼,管理自身不足的同時,更讓特質得以發揮的救命之書(笑)。雖然職場上仍不乏考驗,但是「做你自己」,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面對挑戰,無疑比強裝外向者去處理棘手問題要輕省多了。
Thumbnail
似乎不少人認為熱情、樂於表達、喜歡社交視為成功的特質,將「安靜寡言」、「不喜社交」等內向特質視為缺點。 確實外向的人通常喜歡與他人共處而不是獨處,他們願意冒險,有社交能力,而且經常展現出領導才能。
Thumbnail
似乎不少人認為熱情、樂於表達、喜歡社交視為成功的特質,將「安靜寡言」、「不喜社交」等內向特質視為缺點。 確實外向的人通常喜歡與他人共處而不是獨處,他們願意冒險,有社交能力,而且經常展現出領導才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