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十字架常被視為耶穌犧牲的象徵,似乎代表著上主願意為了人類的罪孽而「犧牲」自己聖子。然而,這樣的觀念卻在無形中強化了對上主的恐懼,也讓許多虔誠的信徒在心靈上背負著對罪惡的負擔。《奇蹟課程》指出,真正帶來救贖的並不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而是他的復活,且這一教誨對於了解上主的慈愛、摒棄恐懼有著至關重要的啟示。
十字架的意涵常被誤解為一種「神聖的犧牲」,「好像上主允許此事發生,還利用了其中一位聖子的善良(耶穌),慫恿他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種解釋背後的意涵其實極其殘酷。按照《奇蹟課程》的說法,「完成救贖之功的,不是十字架上的死亡,而是復活」。耶穌的復活代表的是愛和生命的無限可能性,並非死亡或痛苦的最終歸宿。復活彰顯出愛的本質是不滅的,而十字架上的苦難並不是神所需的「代價」,也不是讓人恐懼的工具。
許多人因為這種「神聖犧牲」的誤解,會以為上主需要耶穌的痛苦才能成就救贖,甚至懷疑是否上主允許甚至"設計"了這種痛苦以證明對世人的愛。然而,這種觀點無法真正理解愛的純粹和上主的慈悲,反而將恐懼投射到上主的形象中,使祂看似殘酷。事實上,「上主從來不知道犧牲這一回事」祂的愛無需任何代價。
在靈性的教導中,我們會不斷聽到「愛與恐懼無法共存」,因為真正的愛是無私、無條件的,並不依賴於任何形式的控制或恐懼。因此,如果將上主的愛等同於犧牲,那無異於將恐懼混入了愛中,使愛成了一種要求與交易,這會使信徒不自覺地對上主產生恐懼。
《奇蹟課程》說:「受驚的人會變得非常凶惡」,這句話道出了恐懼的本質。當我們害怕時,我們會變得防衛、拒絕,甚至對愛產生懷疑。正因如此,《奇蹟課程》強調,「好的老師絕不會去恐嚇學生的」,恐懼的教導只會加深學生對老師教誨的排斥。因此,耶穌真正要傳達的並不是要求我們害怕罪惡,而是要我們放下對罪惡的執著,並藉由愛和寬恕來看到自己的純潔與無罪。
耶穌在十字架上所顯現的不是受害者的形象,而是「純潔無罪」的本質,這是一種超越肉體痛苦的狀態。這種純潔無罪的心靈擁有一切,因為它不會被罪惡或匱乏的信念所影響,而是專注於保護自己的完整無缺。正如《奇蹟課程》所說:「純潔無罪者不可能作犧牲的,因為純潔無罪的心靈擁有一切,且會全力以赴保護自己的完整無缺。」這意味著,當我們接受了自己的純潔與無罪,便能從根本上擺脫對受害或犧牲的認同。
耶穌透過十字架所傳遞的訊息,是讓人們理解在純潔無罪或天恩的境界中,救贖的真諦毫不曖昧,它的存在是那樣明亮、清晰,就如「身在光明之中,故沒有比它更昭然若揭的事了」。當我們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待十字架,會發現它不是苦難的象徵,而是提醒我們自身無罪與完整的一面。
「除免世罪的羔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背負罪孽的代罪羔羊,而是純潔無罪者的象徵。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行動,並不是為了強化罪惡的概念或要求世人對自己的不完美感到自責,相反的,他展示的是「尊重其他心靈」,因為唯有真正感到被愛的人,才會對自己的同類產生自然的敬意。這一點深刻揭示了真正的救贖在於愛與尊重,而非對罪惡的恐懼。
救贖的真諦就如同《奇蹟課程》所言:「唯有救贖(而非犧牲),才是獻於上主祭壇的相稱禮物」。純潔無罪的本質才是人與上主之間最真實的連結。耶穌在世間的行為讓我們看見,在愛的境界中,不需要通過任何的象徵或儀式來證明我們與上主的連結,因為那是我們本來就具備的完美關係。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復活讓人們看見愛的真實性,並讓我們意識到上主並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痛苦來成就救贖。耶穌的行動象徵著愛的重生,而這種重生並非從痛苦中得來,而是來自於對純潔無罪本質的信任與領悟。因此,當我們回望十字架時,不是要看到一個受難的受害者,而是一個告訴我們愛與寬恕超越一切的人。
在這個世界中,或許我們會經歷痛苦或看見犧牲的場景,但若能學習耶穌的無罪之心,就能超越這些投射,進入愛的境界,讓生命的重生帶來內心的平安。十字架的真正意涵並不是帶來恐懼,而是喚醒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無罪與完美的本質。這便是耶穌所啟示的真正救贖之路:透過愛,我們已然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