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斷追問自我與存在的意義,「我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深深紮根在我們心中,尤其當我們嘗試在生活中找到某種穩定、某種意義,卻總是碰到疑惑和不安。《奇蹟課程》指出,「你不斷向自己提出人生的基本問題,然而,那不是你能答覆的」。我們被告知這樣的問題超越了我們常識性的理解,因為「形相只是象徵」,它無法真正代表我們的真實本質。這意味著我們可能看見的、思索的,甚至是我們嘗試通過知識獲得的,都只是一種影像,無法觸及我們的實相。
我們現代人往往依賴知識來定義自己與世界——學位、成就、經驗、能力,這些構成了我們對「我是什麼」的表面理解。然而,感官知見只是來自於判斷、取捨的累積,它永遠無法達到真知。「知見本身其實就是一連串接受和拒絕、建構和重組、轉化和改變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永遠存在於變動中,並不能真正帶來安穩。知見能夠獲得的只是片面的觀察與有限的結論,因而無法接近真理。
真知不同於知見的地方在於它的完整性與無分割性。它不需經由「比較的能力」來理解真理。真知是「渾然一體的存在」,不存在局部或片段的部分。它讓我們不再分裂地看待自己與世界,能夠直視內心深處,明白自己並不是那些變動的形象或稱謂,而是與真理一體的存有。當知見存在於分裂的基礎上時,真知則帶來一種無可懷疑的圓滿。
如果這個世界只是一場夢,那我們的存在該如何定位?夢中的人或事會隨夢的情節變化,無法自我定義,而我們的生活也正如夢境一樣充滿不確定性與暫時性。真知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它不依賴任何象徵或形相,也不需要經過我們的理解與分析來賦予意義。換句話說,當我們停下對「我在哪裡?我該是什麼?」的過度探究時,反而更接近自己的真相。
有個小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有位年輕人努力求學、工作,心裡一直追求著所謂的「成功」和「身份」。然而當他達到了所有目標時,心中的不安卻絲毫未減,他無法理解為何自己在「擁有一切」後仍然覺得空虛。一次機緣下,他拜訪了一位智者,向他傾訴內心的煩惱。智者微笑著告訴他:「孩子,你追求的都只是影像,它們無法代表真正的你。你的心靈如同一面鏡子,映照了你所想擁有的形象,但當你真正看向內心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並非這些影像。」
這個故事揭示了我們的內心常被外在的成就、身份牽引,誤以為那些就是自己,但它們只是夢中的映像。唯有放下追求影像的心,我們才可能觸及真正的自我。
現代社會強調聰明才智,許多人因智慧和學識而感到驕傲,然而《奇蹟課程》卻指出,「聰明才智與那使你自由的真理完全是兩回事」,智慧不等於真知。聰明才智的範疇屬於知見,存在於分別的系統中,需要通過比較、分析來評估。而真知超越這一切,它來自於內在的安穩和平靜,不依賴於判斷或分析的過程。
換句話說,當我們執著於聰明或技巧,想要掌控生活,便容易陷入自我設定的陷阱。因為當我們使用知見的工具去探索無法被衡量的真知時,最終只能讓自己愈發混亂和無所適從。真知的特性是無條件的,它存在於所有表象之後,只在我們放下自我計算、甘心與真實連結時顯現。
《奇蹟課程》進一步提醒我們,「你的生命價值絕非知見所能認出的,因它不容一絲懷疑」。這句話深具啟發性,因為我們往往希望通過別人的認可來確認自己的價值;然而這種基於比較的價值觀,恰恰讓我們更遠離真實的自我。
唯有「在那唯一光明中」看待自己,我們才能真正認出「你就是奇蹟」的真相。這光明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光明,它並非外在的目標或標準,而是內在的真理之光。在這光明中,我們不再需要依賴世俗的標籤,也不再試圖詮釋自我,而是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那是無條件被愛、無需證明的完整自我。
正如《奇蹟課程》所言,「只要知見存在一天,祈禱就有存在的必要」。知見是建立在分裂和匱乏的基礎上,祈禱則成為我們回歸真知的橋樑。祈禱讓我們放下內心的執著,帶領我們超越知見的桎梏,重返內在平安的家園。祈禱並非懇求外在的改變,而是放下自我設限,接受那來自更高層次的完整與圓滿。
就如《奇蹟課程》所揭示的,活在真知中的人不需祈禱,因為他們已經與真理一體。當我們完全接受了自己的真實本性,心靈便會自然流露出光明與平安。這光明並非源自於外在,而是源於我們的靈性本質,與上主的奇蹟相通。
《奇蹟課程》對祈禱有一個獨特的視角,並提出了一種具體的方式來練習「奇蹟的祈禱」。這種祈禱並非尋求改變外在情境,而是通過內在的轉化來回歸平安與完整。這裡總結了幾個關鍵步驟,可以幫助我們開始練習奇蹟中的祈禱。
首先,找到一個安靜的時刻,讓自己保持平靜。這並不一定要坐在特定位置,也不需要特別的儀式,重點在於放下當下的想法和煩惱,試著把注意力從外在轉回內心。讓思緒稍微停下,不急於求變,而是單純安住。這個步驟幫助我們鬆開對外在情境的執著,把祈禱的基礎回到自己的內在狀態上。
接著,奇蹟的祈禱要從請求改變事物的慾望中解脫出來,轉而專注於「認清真實」的目標。與其說「請讓我成功」「讓我不再痛苦」,不如將祈禱的內容轉為「求我能看清這一切的真相」,「讓我能看到愛與平安的本質」。這樣的祈禱不強調外在的對錯與得失,而是尋求一種內在的智慧與視野,使我們超越分別與矛盾的框架,接觸到超越性的真理。
《奇蹟課程》強調,真正的祈禱需要放下小我對控制和掌控的需求,接受事情本來的樣貌。在祈禱中練習對更高智慧的信任,相信我們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都有其內在的意義與學習價值,而我們的祈禱是為了看清這些意義,而不是逃避現實。此時,重複一個簡單的祈禱,如「求我能看見愛」或「我願以平安的心來看待」可以幫助我們保持這份信任。
奇蹟的祈禱不是單向的請求,而是一種溫柔的對話。它強調保持心靈的開放,隨時準備接受內在的指引,這個指引不一定是清晰的聲音或想法,而可能是心中一閃而過的靜謐、某種平和的感受、或是對某件事的新看法。透過這樣的開放,我們學會尊重當下、與現實相融,而不是急於得到確切的答案或立刻的改變。
《奇蹟課程》建議我們延續這份祈禱的狀態到日常生活中。這意味著,在生活中遇到挑戰時,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我學習奇蹟的契機」。這樣的態度讓我們不再被批判和抗拒牽引,而是以寬恕和接納來面對每個人事物。
奇蹟的祈禱並不是一種瞬間的啟迪,而是一種持續的心靈練習,將我們帶回內在的安穩與完整。透過這樣的祈禱,我們逐步學會放下對外在結果的執著,轉而關注那不變的真理,並在其中找到平安。當我們在祈禱中感受到內心的安定與清明,奇蹟的光芒便會自然顯現,照亮我們對生命的認知。這是《奇蹟課程》所引導的回歸之路——一條通往內在自由、愛與平安的道路,帶我們逐步超越幻象,與我們真實的本性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