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合適的「獨裁」入門書:《獨裁者養成之路》

  回顧自己的閱讀史,意外發現自己從高中時期就對「獨裁」兩個字有濃厚的興趣。機緣巧合發生在高中歷史老師推薦了一本《獨裁者的進化》,從此研究「獨裁」為何物,就成了我業餘的閱讀課題之一。



  大學時期接觸兩蔣研究,到研究所系統性研讀「國民/共產黨黨史」系列,無不在探討每一種能夠實現「獨裁」的系統和機制。綜觀全球,真正的自由民主國家不多,近代以來曾有過殖民經驗的國家,基本都有獨裁、威權的影子,即便擺脫,獨裁的餘威仍糾纏的國家不放,例如台灣逐漸興起的新詞彙「後黨國」--在不完整的轉型正義下,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留下的後遺症仍換一層皮持續進化,融入台灣人的血脈中。

  網飛的優秀紀錄片《暴君養成指引》,旁白開宗明義地說:「我們喜歡被統治。」--獨裁統治的歷史長度遠超民主自由。而在人性層面上,《逃避自由》一書則指出「被統治」的好處就是「不用負責」。既然不用負責,就不用思考,只需要配合統治者,就能「有飯吃」。但等到統治者給你餿水、臭酸、毒物吃時,你也只能含淚吞下。

  


  因此《進擊的巨人》中反覆強調「在城牆中的人類」如同「被圈養的牲畜」,甘心在「巨人」之下被奴役和統治。

  近幾年,相關論著已經從「研究獨裁技術」逐漸轉移到「什麼樣的人會成為獨裁者」?甚至從食衣住行著手,例如另一本好書《獨裁者的廚師》,則是作者長時間訪問每一位我們熟知的獨裁者身旁的「廚師」,進行人格側寫、切片。


  

  《暴君養成指引》的結論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獨裁者,只要掌握「技術」。

  《獨裁者養成之路》,挑選了幾位指標性的獨裁者分析他們的「崛起」。綜合來說,多數獨裁者幾乎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菁英」,他們未發跡前幾乎都是傳統意義上的「魯蛇」,卻異常地自大、自戀,認為自己的「天選之人」。

  馮客的《獨裁者養成之路》雖然在細節上我認為有搔不到癢處的部分,頭重腳輕,且過度側重人格本身,犧牲對體制的探討,導致整部書開高走低。但我認為這本書有貢獻的地方在於「人格探討」對大眾相對簡單,很容易在腦海中與畫面連結,很適合做為一本認識獨裁者的書。且馮客的章節安排很有意思:獨裁者會彼此學習。

  例如開場的墨索里尼,幾乎是近現代獨裁者的至聖先師,「法西斯」一詞的創立者,且他的「黑衫軍」、「嘉年華化」、「隊員化」等手段,成為他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學生.希特勒的樣板:褐衫軍、火把集會、納粹制服等。

  中段出場的史達林,則是毛澤東、金日成的導師。《獨裁者養成指引》將史達林稱為「優秀的導師」,帶出的學生創建出的獨裁體制至今長壽。尤其北韓金氏王朝更是獨步全球,創建一個現代極權王朝。

  但後段的杜瓦利埃、希奧塞古(簡中翻譯稱「齊奧塞斯庫」)和門格斯圖,就比較屬於「異類」,與其他獨裁者連結性降低,比較像是在地突變出的物種--例如海地的巫毒教被杜瓦利埃所用、羅馬尼亞的希奧塞古創立「月經警察」(統治技術比較接近阿爾巴尼亞的霍查)、衣索比亞的門格斯圖描寫得更是空洞,幾乎沒有技術性,偏向純粹的軍事獨裁統治,依賴著與厄立垂亞的長期戰爭才得以勉強維持鐵腕統治。

  因此整部書從個人到章節布局,都讓我有頭重腳輕、虎頭蛇尾之感。

  但這也不太能怪馮客,因為近現代「獨裁者」大多需要以下的三圍能力:威權、強人、黨國,每一位獨裁者基本都要會一點,當然各自還有擅長的部份,但基本缺一不可,帶入這三種能力進行討論,整本書的學術氛圍就會上升不少。

  以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來說,就是側重強人和威權,黨組織無法深入社會各階層,例如墨索里尼無法完全控制教會和輿論,希特勒的納粹黨無法高度介入工商界--導致德國二戰時動員能力遠不如蘇聯和美國。

  史達林、毛澤東、金日成天生就有共產黨這種精密的黨組織協助建立黨國體制,因此他們個人能力不需要太強--史達林的軍事、業務能力其實頗糟糕,他擅長的是從瑣碎的行政庶務中找到鬥爭的樂趣,毛澤東和金日成也差不多,這組師徒都給各自的國家帶來浩劫,但統治卻穩如泰山。

  因此,如果是我,我會把杜瓦利埃、希奧塞古、門格圖斯,換成西班牙佛朗哥(威權代表)、阿爾巴尼亞霍查(強人代表)、紅色高棉的波布(黨國體制aka自我屠殺)做為延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