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中家屬陪伴的力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為居家醫療的醫師、也是安寧緩和的醫師,我看過無數家庭脆弱的一面,「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十分真實,但我也常常見到許多令人敬佩、令人動容的家屬,用溫柔堅定的力量支持著患者。


家裡長期照顧一位需要醫療的親人,這是一場不見血的戰役。作為家屬的你,不是隨意進場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勇士,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全知全能的醫護人員。你是那個,靜靜守在他身邊,卻又默默地承受了他所有無法說出口的情緒的人。


有時候,你會想:「我到底能為他做什麼?」這個問題,就像一個無法解開的繩結。因為在家屬這個角色裡,支持並不在於你做了多少實際的事,而是在於你如何在他需要的時候,輕輕伸出手、握住他的手,讓他知道,世界雖然變小了,但他仍然擁有依靠的肩膀。


簡單的陪伴,比什麼都溫柔


「陪伴是一種無聲的支持」


家屬的陪伴,其實遠比「陪在身邊」複雜得多。你要有足夠的耐心聽他抱怨,或是面對他的沉默。我們都很清楚,帶著病痛的患者不會永遠保持著理性和溫柔,他們有時甚至會變得難以相處、敏感而脆弱。而這時候,家屬的角色就是那片不動聲色的「避風港」。


你必須嘗試不要急著解決他所有的問題,也不必在他抱怨時打斷他,或是告訴他要看開一點、忍耐些。患者在這個時候,其實只需要你安靜地聽,偶爾附和一下他的感受,讓他知道他的情緒並不是一個麻煩,而是被理解的、被包容的。


這樣的支持,比給任何建議或藥物都來得重要。


真實的不完美,就是最好的支持


作為家屬,我們總會害怕自己不夠好、不夠專業,怕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會讓他更痛苦。但其實你並不需要成為「完美」的支持者,請學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因為太過疲憊而悄悄流淚,或是忍不住因為一些小事而感到崩潰。這樣的情緒,不是錯誤,也不是脆弱,而是你作為家屬,在漫長照護中的必然。我們不是鐵人,而是活生生的家人。


患者有時更需要感受到這樣真實的情感,讓他明白,他並不孤單,身邊有一個真實的人,無條件地和他一起走過這段難捱的日子。


支持,不是承擔所有,而是分享此刻


最終,成為家屬的支持者,不是為了把他的病痛「解決」掉,而是和他一起經歷這段生命。你不是醫師,不是護理師,你就是那個讓他感到安心的「家人」。他可以在你的身邊表現出最脆弱的樣子,也可以在你面前抱怨、流淚,甚至倔強地不接受幫助。


讓他知道,他的這些感受都是被允許的。你們並不是要互相解決彼此的問題,而是讓彼此在這段過程中,找到一點安全感、一點踏實的陪伴。這就是家屬能夠做到的最溫柔的事:不去取代他的勇氣,而是成為他背後的支持者。


這篇文章,想要送給所有在居家醫療中默默陪伴的家屬們:你們不需要偉大或完美,你們的真實和溫柔,已經是最珍貴的支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Good Old Times 好老時報
1會員
31內容數
我們的網站專注於提供高齡照護、社區居家醫療與安寧照護服務,致力於為長者及其家屬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支持。我們的專業團隊提供個人化的照護方案,從日常健康管理到終末期的安寧照護,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心享受晚年。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我們的網站,與我們一起守護長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2024/12/10
當我們的家人或朋友進入安寧緩和療護時,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他們的生活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舒適。對於許多患者來說,疼痛是最大的困擾,但其實,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有效減輕疼痛,讓患者過得更有尊嚴、更舒適。
2024/12/10
當我們的家人或朋友進入安寧緩和療護時,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他們的生活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舒適。對於許多患者來說,疼痛是最大的困擾,但其實,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有效減輕疼痛,讓患者過得更有尊嚴、更舒適。
2024/11/05
在照顧生病的家人時,家屬常面臨送醫或在家護理的抉擇。本文提供專業建議,強調與居家護理師的溝通和評估,協助家屬做出明智的決定,以確保病患獲得妥善的照顧。無論是留在家中還是送醫,都需要勇氣和清晰的判斷,並與醫療人員良好溝通,讓病人在每個醫療決策中都獲得尊重與關愛。
2024/11/05
在照顧生病的家人時,家屬常面臨送醫或在家護理的抉擇。本文提供專業建議,強調與居家護理師的溝通和評估,協助家屬做出明智的決定,以確保病患獲得妥善的照顧。無論是留在家中還是送醫,都需要勇氣和清晰的判斷,並與醫療人員良好溝通,讓病人在每個醫療決策中都獲得尊重與關愛。
2024/11/02
這篇文章,是寫給所有面對著「無法回答的問題」卻依然願意聆聽的人。或許我們無法替他們的痛苦找到理由,無法替他們的迷惘給出方向,但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陪伴,讓他們知道,即使在生命的黑暗角落裡,也有一個人能夠在旁邊,靜靜地守護著他們。
2024/11/02
這篇文章,是寫給所有面對著「無法回答的問題」卻依然願意聆聽的人。或許我們無法替他們的痛苦找到理由,無法替他們的迷惘給出方向,但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陪伴,讓他們知道,即使在生命的黑暗角落裡,也有一個人能夠在旁邊,靜靜地守護著他們。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愛的表現,但這條路不該獨自承擔。透過專業居家照護服務,讓長輩獲得尊重與悉心照顧,讓照顧者適時喘息,減輕壓力,讓愛成為雙向的守護。適當的幫助,不只是減輕負擔,更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共同走得更遠、更安心。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愛的表現,但這條路不該獨自承擔。透過專業居家照護服務,讓長輩獲得尊重與悉心照顧,讓照顧者適時喘息,減輕壓力,讓愛成為雙向的守護。適當的幫助,不只是減輕負擔,更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共同走得更遠、更安心。
Thumbnail
照顧生病家人是社會認定的倫理責任,但擔任居家照顧之責,長期下來往往身心俱疲,對整個家庭都會造成影響。優照護建議把握以下三原則,照顧與被照顧雙方才能穩定地持續下去。
Thumbnail
照顧生病家人是社會認定的倫理責任,但擔任居家照顧之責,長期下來往往身心俱疲,對整個家庭都會造成影響。優照護建議把握以下三原則,照顧與被照顧雙方才能穩定地持續下去。
Thumbnail
面對身邊重要他人的生老病死,我們要理解會悲傷和難過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那之前呢?我們要該如何陪伴年邁的父母或重要他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呢?我覺得本書如同一本「勇氣之書」,作者以親身照護父母的經歷,娓娓道來該如何與年長需要照顧的父母相處?抑或是照護老年失智的家屬該具備怎麼樣的心態?
Thumbnail
面對身邊重要他人的生老病死,我們要理解會悲傷和難過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在那之前呢?我們要該如何陪伴年邁的父母或重要他人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呢?我覺得本書如同一本「勇氣之書」,作者以親身照護父母的經歷,娓娓道來該如何與年長需要照顧的父母相處?抑或是照護老年失智的家屬該具備怎麼樣的心態?
Thumbnail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Thumbnail
老爸住院也即將來到快九十天了,這一個半月中眼淚不曉得經歷過幾場暴風雨般的淚水洗禮;各式各樣情緒的出場,有悔恨,害怕,恐懼,憤怒,悲傷緊接著一連串的行為去回應一個個出場的情緒,兜了一圈後才恍然大悟,最需要的那個行為是「接納」。 接納,人世間的無常,在於無法掌握住這奧妙身體隨時的崩塌;接納,即便有時候太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陪病者、照顧者、子女、父母、配偶這些名詞在醫護人員的統稱都叫做「家屬」。 「家屬在哪?」 「家屬要簽名喔!」 「來,主治醫生要說明病情請問家屬在?」在醫院期間最常聽到的。 多數的病人,擁有多個家屬,如同我,而當病人無法自主表達時,家屬之間由誰回應治療的選擇又是個難題。 當你握有他人生命暫時的決策
Thumbnail
當我們關愛我們自己,很自然的,就會知道別人何時需要我們關愛,當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需要我們自己的關愛,就會往外找尋我們自以為需要我們關愛的人。然後,以愛為名的好意成為壓力,那不是愛了,只不過是逃避面對自己,而往外要脅他人給我們愛的手段。 你妳的人生會走成什麽樣貌,完全都是自己的創造。
Thumbnail
當我們關愛我們自己,很自然的,就會知道別人何時需要我們關愛,當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需要我們自己的關愛,就會往外找尋我們自以為需要我們關愛的人。然後,以愛為名的好意成為壓力,那不是愛了,只不過是逃避面對自己,而往外要脅他人給我們愛的手段。 你妳的人生會走成什麽樣貌,完全都是自己的創造。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