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南聲讀後|《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陳建佐

raw-image


這算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讀過友人陳的作品,咀嚼、產出。為了他的作品我必須想一份看起來是有認真動過腦的訪綱,並與他錄製podcast,再跳脫我們朋友的關係,寫一篇他的專欄刊登在文學雜誌上(於此同時希望不要砸壞人家的老字號招牌),在過稿之前,事至如今本文算是第三次針對《明日與那些幽微之時》(以下簡稱《幽微之時》)的產出。


 

比起以往的作品,陳建佐交出的這本新作雖然包裝並定位在科幻的座標,對我來說,科幻之於他是為了滿足他的玩心,他那無法割捨的實驗精神。之於對科幻小說不熟悉的讀者,我在閱讀《幽微之時》很難從科幻的途徑進入故事,那對我來說倒不是那麼有意思,在我的閱讀經驗中,大概所謂的科幻必須要是金草葉筆下的大科幻背景並與生死緊緊結合,又帶有對世界更纖細的關懷才是我熟悉的。陳建佐把他的科幻當成調味,讓聚焦於日常狗屁嘮叨的爛事被科幻多加了一點味,近未來式的,顯得平易近人,又在貼近中多了一點可視的悚然感:我們都可以想像得到,過不久的世界就會變成他筆下的那樣。

 

被當成實驗品的半半蜘蛛人、能影響思緒的震波、禁止親生後又養育的法規、曾犯下的錯全部具象化在自身⋯⋯短篇數高達二十則的新作總有幾篇設定讀起來很有意思,想再多看一點,不過這傢伙又會告訴你,他其實在力排主流的文本審美習慣,重點不在於滿足讀者,而是這些角色在短短的篇幅中「理解」了什麼。那個前因後果,旁觀者不需要搞懂。如果將創作比喻成蓋房子好了,我火侯不足,地基蓋得不怎麼穩固,但一樓二樓屋頂還是會老老實實蓋出樣子來。陳建佐嗎?他會直接蓋一艘船徜徉在海中一週,時間到再回來補充物資,跟你說為什麼每次你看到的船都長得不一樣,然後又哈哈哈的開走了待下次回歸。

 

但大概也是藉由這次的機會,必須好好讀距離自己如此近之人作品,甚至已經到熟識的程度。在讀《幽微之時》會不禁聯想到日常片段,「講A其實不正是在說B嗎?」「這篇是在說他吧?」與其說在享受故事,倒不如說像個吃瓜民眾在推敲它背後的發展脈絡。也正是因為「這種都懂」,當涉及家族的議題時,往往提供另一個途徑去認識不同面向,甚至說比較柔軟的陳建佐。

 

正如〈海嗅〉中的父子有嚴重的隔閡問題,即便使用共通的語言卻因為不同時代的交集,在那個交叉點他們的溝通失效。兒子不明白父親對骯髒海港的念舊,父親一心認定乾淨現在的海港不對,卻也難以動用更多言語建構感受出的異狀。彼此的錯差只能藉由現下的景色見證斷然評論,當死去的時間以及停留在過去的人無法走出來,活在現在的兒子與父親的距離只會愈來愈遠。這種充滿既視感的描述,同時也是我閱讀時,重新經驗到閱讀「台灣人」寫的作品就像回到家的親切感。總會有那麼一兩個片段召起記憶,是關於自己的生命,即便我們的人生歷程是完全的不同。

 

拿家族的事、想像力的展現、熟練地描述、對創作的毅力不恆,全部集結在一起的《幽微之時》,就很像尤教授在製作飛天小女警時的三大要素。甚至可以說,我認為《幽微之時》比較像是陳建佐另一個進入文壇且比較像樣的名片,但也可能是這樣,《幽微之時》就像個轉換,從內到外,這本書在包裝操作後的結果,我認為對不認識他的人來說,會看不太懂陳建佐的優勢或特質在哪。不過,我不太擔心陳建佐會擱筆至此,他一直都是個在創作上很有毅力的人,我很佩服也向他學習。

 

在思考到底要如何定位他這本書推薦給別人時,紀錄了這一段話:

我讀出了描述功力扎實,身為一名作文老師的面向;我讀到了他作為東港人對海啊、魚啊能夠信手捻來的面向;我讀見其他我們交換日常瑣事關乎家人、關乎夢想、關乎價值觀的驗證。

我很難用公允的立場推薦每個人都要支持他的書,畢竟,閱讀始終都是個人的事,但我仍然希望像他這樣持續書寫的人能夠被各位讀者,在新書列表或是新書平台不經意地翻閱到。就像在海邊找到一塊形狀普通,但卻特別中意,而產生想把它帶走念頭的石頭那樣,珍惜並且細細閱覽。

 

 

以下抽獎請移至我的ig
感謝九歌爸爸提供乙本新書作為抽獎。如果讀完我的心得紀錄,不管是好奇還是抽獎慾作祟,竭誠歡迎參加,也算為陳同學新作、九歌爸爸業績及我的ig帳號支持鼓勵。

 

留意三步驟及符合抽獎資格:

  1. 追蹤我、九歌爸爸ig
  2. 請分享本文或其他篇
  3. 本文下方留抽

 

抽獎時間即日至2024/11/11(一)23:59

店到店寄送(或再討論)


本帳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