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邑直讀】閱讀筆記+心得:要來點資料分析嗎?

大家早安、午安、晚安!這裡是正在坑底讀書的有邑!


跟我比較熟的人應該知道,我最近跑去讀在職碩班,正在學統計軟體,每週都在哀號作業有多麼可惡!(メ゚Д゚)メ


雖然我已經確定以後研究方法要用質化不用量化了,但是這個課程名稱看起來這麼酷,好像很專業?一不小心,我就選了……(゚∀。)


沒辦法,誰叫有趣的東西總是讓人那麼難以抗拒呢?


總之頭已經洗下去了,現在就算哭著也要讀完。


話不多說,來看看我的閱讀心得跟筆記吧!


本次閱讀書籍:《深入淺出資料分析》

作者:Michael Milton

譯者:楊仁和

閱讀範圍:序、第一章


這本書是我在網路上搜尋時,剛好看到別人推薦,據說是適合拿來做為自學入門的書籍!但這個據說到底準不準確呢?就讓身為中文系的我來幫大家讀讀看吧!σ`∀´)σ

 

先來畫個小重點!


本篇會介紹:

  1. 說明資料分析流程:定義→分解→評估→決策
  2. 解釋心智模型

最後再加上我的一些心得想法。




先來說說序章。


序章簡單介紹了一些讓大腦可以更專注於閱讀的方法,我自己昨天嘗試了幾個,目前感覺效果還可以。


大家應該都有經驗,當你的大腦認定一件事很困難、枯燥或不夠有趣、不夠必要的時候,大腦就很容易把讀進去的資訊很快忘記。


以我自己的經驗舉例,我曾經在圖書館花了一個下午只看了三行字,看到第三行的時候,我的腦袋就開始昏昏欲睡,所以我完全忘記我剛剛看過什麼,又從頭再看一次,然後不停重複這個循環,直到肚子餓離開圖書館。


那你問我,看了這麼多次,我記得那三行字了嗎?老實說,沒有,我一個字都不記得。(゚∀。)


而我現在想學的統計,對我的大腦來說,也處於一個無法讓它振奮的範圍,這點,寫書的人也知道,所以這本書透過一些方式,試圖協助閱讀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記憶內容。


像我昨天就嘗試了使用對話的方式來閱讀,這個對話不是我真的去找個人講話,或是我自言自語,而是我在腦中想像有個人正在跟我討論這本書,同時我一邊作筆記加深記憶,有時候唸出來也有助於理解內容。


還有,書名提到資料分析,所以看到書中任何表格、數據,都要停下來思考,確保至少用自己的方式想過一輪之後,再翻到下一頁看看作者所提供的想法。


至少我沒有翻開書後三分鐘內入睡,所以效果還不錯啦XDDDD




 第一章先告訴讀者,資料分析的基本流程,再接下來的篇章裡,會透過案例不斷使用這個流程,直到它成為思考時的本能反應。


定義 → 分解 → 評估 → 決策


首先,進行資料分析時一定要進行問題定義,你總得知道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才能據此行動,不清晰的目標或不準確的定義,都會可能會為之後的分析帶來困難。即使手段正確,但目標錯誤的情況下,也不會導向正確的結果。


所以務必要聚焦於你想解決的問題,或是想要達到的目標上。


接下來,將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例如,書中舉出的案例是一間保養品公司希望你替它增加銷售量。


「要如何增加銷售量?」是大問題,而我們可以將問題細分成下面數個小問題。


  • 我們的廣告效果如何?
  • 什麼樣的促銷活動最可能發生效用?
  • 我們的客戶如何看待我們的產品?

(你當然可以分解出更多小問題)


這些小區塊比起那個大問題,更好管理,也更好解決。


重複檢視資料,根據資料我們會獲得一些新的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透過評估來決定,我們所獲得的資料片段,在經過互相的比較之後,哪些是有用處的?哪些是有所關聯的?然後從中去淬鍊出自己的判斷。


同時,在分析的時候,如果你是為他人分析,務必要陳述你的推論與觀點,這樣你的客戶才會知道,他要基於什麼而信任你。


最後,如果你是為自己分析,就能據此作出決策,如果是為他人作分析,那麼你就需要將你的想法與判斷包裝成讓客戶理解的形式,畢竟沒有人想在文件裡看到一大堆未經處理的數字,對吧?




再來,關於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書中對這個概念下了一個標題,「你對世界的假設與想法,就是你的心智模型」,我認為很適合拿來解釋。


心智模型是思考事情的方式,大腦就像是一個工具箱,每當它獲得新資訊時,它就會從工具箱裡挑選工具來幫忙解釋。心智模型可能是天生,也可能是後天習得,無論哪種,它對於個人如何解釋資料具有很大的影響。


但心智模型有時候會帶來問題。


既然它是一種對世界的假設與想法,就意味著,超出這個模型以外的資訊,又或是跟它理解的假設相異的資訊,是不會被納入考量的存在,因此,不確定性總是存在。


所以,在使用心智模型時,必須去思索我們所不知道的、不確定的事物,了解資料的缺口存在於哪裡?是否有盲點存在?這樣對於資料的使用才會更加謹慎。


在書中的案例裡,CEO希望提升某保養品的銷售量,這個產品在最近半年內的銷售量增長緩慢,距離目標銷售量遙遠,於是在第一輪的分析流程中,資料分析師建議CEO增加針對年輕女性的廣告投放。


但很快出現的一篇報導顯示,這個產品的市占率已經接近飽和,在近乎飽和市場中,似乎很難再讓年輕女性購買更多的產品。所以,必須透過這個新獲得的資訊,進行第二輪分析。


在第二輪分析內,我們會發現,第一輪分析裡,那些沒被考慮到的、沒被納入的想法,很可能就是我們心智模型的盲點或缺失,而資料分析必須不斷將新獲取的資料納入分析中,用以進行修正。




好了,接下來是心得部分啦!


第一章總共36頁,實際字數不多,但我看了兩個多小時,大部分的時間,其實都是花在思考書中的案例。


書裡有給一個簡單的產品銷售表,從數字來看,確實銷售量成長緩慢,但這邊我很快就先入為主,被書中設定的問題「提升銷售量」給誤導,所以思考上一直著重於要提升銷量,卻沒有想過,或許有市場已經飽和的可能性存在(它也沒給市佔率)。


這其實就是分析過程會運到的問題。


因為我們總會有一些自己不知道的預設,又或者,拿到的資料,可能本身就會有一些特定的導向而我們卻沒有發現,甚至如果是為客戶做分析,客戶本身說不定也會做出誤導的言行。


就像書中的案例,CEO提出增加銷量的要求,以及對於廣告投放的看法,這就讓人誤以為,這個產品沒有達到預期銷售目標,是因為廣告投放不足或不力,誰知道CEO自己也不懂他們家產品飽和了啊?( ゚Д゚)σ


但你可以抱怨客戶嗎?當然不能嘛(゚∀。)


說不定某些客戶還會反過來怪你讓他白費時間跟金錢,接下來就會開始凹賠償、補償之類的(x


咳,離題了。


總之,這本書目前看起來算好入口,內容淺顯易懂,表格也很簡單,還有案例說明,我應該會繼續讀下去?


那麼,這次的心得分享就先到這邊,我們下次再見!(希望還有下次,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