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慣晚上睡前讀經和禱告,這段與上帝親密的時光卻沒有我想像中美好。當我讀經的時候,例如讀到福音書記載的主禱文,我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路德小問答》從宗教教育角度的演繹、賴特對這段禱文的政治詮釋,以及預演在主日學課堂上如何解釋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主禱文記載兩者的差異。讀經後是禱告的時間。我閉上眼睛,思緒立即被當天發生過的事和翌日將要做的事占據:腦海冒出白天代表《校園》雜誌採訪的時候,向受訪者問了一個愚蠢問題的景象,心裡懊悔說「如果我當時那樣提問就會顯得更專業了」。然後不由自主想到過去兩週文思枯竭、遲遲還沒完成的行銷文案,忽然閃過一個時事「梗」,馬上打開眼睛,也打開手機,把這點子記下來。如果讀經和禱告是與上帝「連線」,「上傳」日用的需要和迫切的祈求,「下載」祂的話語和恩典,那麼我過去禱告的時候算是常常處於「線路不穩」狀態。
耶穌禱文的聖經根據,是福音書中的盲人和稅吏(參太二十30~31;路十八13)。「主耶穌,上帝子,憐憫我罪人。」這簡短的一句引導我想像自己是聖經中那兩位坐在路旁的盲人,即使遇到阻攔仍然放聲向耶穌呼求,等候祂醫治;又期許自己像耶穌比喻中的稅吏,切實體認自己的罪,需要上帝的憐憫。雖然我的心神就像一杯搖動中的泥巴水,思想、情緒、感官刺激混雜不清,但耶穌禱文把這杯水穩住、雜質隨之沉澱。我的心神平靜下來,專注於耶穌與我的關係,承認自己的罪、缺乏、不完全的生命,單單仰望主的憐憫。
我現在晚上讀經和禱告會以耶穌禱文開始,通常會口誦或心念簡化版「主耶穌,憐憫我」。禱告前先設定鬧鐘計時,讓我在接下來的十分鐘可以不用理會時間長短,專注禱告。我先找一個安靜的角落,以舒服且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的坐姿坐下(不建議躺在床上或整個上半身靠在沙發上),再閉上眼睛。禱告的時候,我參考戴邁樂的建議(頁?),搭配呼吸的節奏。當我緩慢地吸氣之際,同時口誦或心念「主耶穌」,停頓三到五秒,然後慢慢吐氣,加上「憐憫我」,如此重複。禱告期間,白天所發生事情的畫面也許會重現,翌日將要面對的難題也許纏繞心扉,身體的緊繃、痠痛、過勞也許令人難以禱告。當我意識到自己分心的時候,保持放鬆,回到呼吸和耶穌禱文,直到鬧鐘響起,我會以主禱文作結。
回顧以耶穌禱文禱告的過程,我發現分心是常態,在分心與呼吸禱告兩者之間遊走,原來可以提升我專注禱告的能力。最初練習期間,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分心,直到鬧鐘響起,我才意識到自己在禱告,對上帝有點不好意思地念一句「主耶穌,憐憫我」。之後日起有功,分心減少。我能夠體會,緩慢、有規律的呼吸,的確幫助我止住運轉過度的腦袋和解決工作難題的好勝心。一句「主耶穌」,牽動我心底對與主親近的渴望,讓我在禱告期間得到滿足;一句「憐憫我」,把我生命中最陰暗的驕傲、嫉妒、貪婪、不信等,毫不掩飾向主陳明,祈求赦罪之恩,仰賴聖靈重新出發。
另一方面,也是我覺得最可貴之處,就是重複念耶穌禱文讓我察驗什麼思想、情緒、感官反應正在占據我的心神,困擾我的日常生活,影響我與上帝、與人的關係。我會把這些記錄下來,以此與接下來讀的經文對話,且作為之後禱告交託予天父的內容。以耶穌禱文操練禱告會得到莫大的祝福。首先是幫助我們用身體、心智、屬靈部分整全地專注禱告。禱告不再只是抽象、神祕、難以描繪的屬靈活動,禱告也是 思想、情緒、感官反應、呼吸、坐姿的綜合,我們學習投入身心靈的全部專注禱告。其次,耶穌禱文的操練讓我們心神那杯泥巴水靜止下來,各樣令我們分心的因素累積、下沉、變得明顯,得以被覺察。接下來我們就能夠借力使力,把這些分心的因素轉化為讀經省思和禱告交託的素材。如此,我們不會因分心而自責,分心反而成為我們了解自己生命狀態的標記,更是通往真摯深刻禱告生活的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