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看見情緒背後的源頭-《忿恨的囚徒》

raw-image


「你現在在想什麼?」

當我們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感覺到不舒服、討厭甚至憤恨的情緒時,不妨先按個暫停鍵,在心中先問一問自己,現在想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專屬信念,在面對新事件時,能夠在1/3秒內無意識的、自動爲它附加正面或負面的初步評估,也就是這「對我有好處」或是「對我有壞處」。隨著訊息量增加,評估內容會更加完整。這些心理反應就像反射動作一樣迅速發生,起初自我意志還尚未參與,被稱為「自動化思考」或「前意識認知」。

我們可以透過訓練,意識到「前意識認知」的存在,學習重建基模與良好的信念,促使那些不準確的自動化思考能有意識的被修正過來。

憤怒的公式

  • 認知:事件發生時,我們會根據過去經驗、內心期望與信念模式,為事件定義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 情感:一旦不小心觸發到了個人的內心創傷,痛苦的感受可能會帶來強烈的危機感與威脅感,此時天生內建的「戰或逃反應」系統便會啟動。我們會下意識地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而對方則是邪惡的一方。
  • 動機:為了保護自己權力必須懲罰冒犯者,批判慾望湧現,曾經認為的優點可能一瞬被打上了負面的評價。踩到地雷、破壞規則的嚴重程度影響著我們對他人的敵意程度。
  • 行為:抵禦或攻擊,受到傷害時可能會以傷害反擊,例如抹黑對方。

認知行為療法

藉由培養客觀的想法與信念,鼓勵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詮釋,重新定義事件,學會覺察並認清,那些被人貶低的想法,其實不一定來自對方的真實評論或行為。

「或許他的建議挺不錯,下次試試吧」
「或許她只是覺得很不安,並不是看不起我」
「他可能只是在忙,並不是不在乎我」
「他可能只是很需要幫助」
「這可能只是個無心的錯誤,不是故意的」

當發現對方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充滿威脅,即使用詞、肢體語言或溝通方式令人有點不悅,也有機會化解彼此衝突!

◎歡迎到我的youtube頻道聽書喔!



◆書名:《忿恨的囚徒: 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

◆作者:亞倫.T.貝克

◆譯者:蔡心語

◆出版:方舟文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