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今年初還不到 500 的追蹤人數,經營臉書寫作到今天,剛好突破了 10,000 人。
剛開始經營的時候,我有位夥伴還開了自己臉書跟我說:欸,你的追蹤還比我少呢。
但我也和夥伴們在今年 4 月設下「1 萬追蹤」的寫作目標。
我們是有計劃的執行。
寫作過程中,也有多位出版社編輯、企業品牌紛紛來接洽。
所以,我相信這是做對了什麼。
以下就是我經營寫作,沒有買過 1 位粉絲、不靠「情勒」親友達到 10,000 粉絲的訣竅。
而這些,也是你可以執行的 23 項秘笈。
在剛起步、追蹤者少的的時候,貼文擴散度不高,你的內容很難「打到」夠多有興趣的人。
要引起讀者興趣,你講的東西就要和他「有關聯」。
最容易找到關聯性的地方就是「臉書社團」。
我常發文的地方有:「燒賣研究所」、「社群丼」、「SEO 搜尋引擎優化實務」。
我的貼文因為和行銷、關鍵字排名有關,在這些社團裡發文都能得到很好的迴響。
這些社團也經營良好,含金量高、互動理想。
在「曝光」得到很多助益。
找到和你興趣有關的社團,加入、發文、貢獻價值。
乾貨是指「水份少」。意思就是說:你的文要有充實內容。
你一定要認知:現在的讀者是用手機吸收資訊。
在使用手機的情境,他們的耐心只有幾秒鐘。
你的內容如果「加水」,就很容易成為「被滑掉」的數位雜訊。
別吝嗇你的原創發文,不要想任何的「藏招」。
這樣,你的寫作就能脫穎而出。
我表現好的內容都是「長文」。
你如果有空,可以快速翻我的上一篇文。
高達 2,692 個中文字,但收穫超過 3,000 按讚。
這說明,只要是充實的內容,就算字很多也行。
長文是「稀有」的貼文種類,寫了之後沒人跟你搶,所以表現好。
又多、又有料的內容很罕見,大家看到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分享、存起來」,所以表現好。
很多人問:字寫那麼多,別人看得完嗎?
看不完。
但是這不影響長文的優勢。你看看:
• 長文,讀者要多滑 3 秒鐘,發現看不完、跳出
• 短文,讀者只滑了 1 秒,跳出
所以別期待。
就算你寫短文,別人也不會從頭讀到尾。
讀者不喜歡廣告。
我的寫作幾乎不「叫賣」。
要建立影響力、收穫觀眾,就是要提供有價值的資訊,不然為什麼大家要追蹤你?
追蹤,就是為了想要獲得幫助、得到價值。
所以,我的寫作總是盡力提供價值給讀者。
我有自己的事業、需要招商。
但我把這種內容的比例降得很低,只有 5%~10%,而且是後期才開始。
想建立影響力,就少叫賣。
我的興趣是「關鍵字排名」。
但我不想整天寫 Google 演算法,因為這太無聊了。
讓寫作變有趣的策略就是「延伸興趣」。
關鍵字排名也注重「內容創作」,所以除了演算法我還延伸寫了這些「創作技巧」:
• 初學文字工作者常犯的寫作忌諱
• 文字寫作的 N 種訣竅
• 衝關鍵字能賺多少錢
這樣,就能幫助你觸及更多觀眾,同時不脫離你的興趣、主題。
你追蹤哪些人、和哪些帳號互動,讀者和粉絲是會看到的。
你自己也會看到。
臉書會「推播」和你追蹤的人有關的資訊給你看。比如說,他們去哪邊留言、分享了什麼好貼文。
像我就追蹤很多文字創作專家,我的動態牆就會常出現優秀的「文字內容」。
這能幫助我多觀察有哪些文值得學習、哪些文觀眾特別喜歡。
臉書的系統說:它會「每天判斷」你的帳號值不值得增加觸及。
這不代表你要嚴格做到每 24 小時發文,但它就是希望你「經常發」。
堅持、不中斷。這也是建立品牌和建立形象的秘訣。
寫作要成功,你就要有毅力。
寫作一定要持續。
我會把看到的身邊事物、生活的經歷、腦中產生的零碎想法和聲音,先寫下來。
先隨便寫,就對了。
重點是練習、產出、持續,不是「求完美」,然後「計畫執行卻不執行」。
不要寫好內容,但是存著不發佈。
你的經營和寫作,都需要「回饋機制」。
把寫好的文字「存檔」不發佈,對你影響力的增長和寫作都沒有幫助。
「存檔」讓你少了數據、得不到回饋,卻多了一個「先存著,之後再寫」的藉口。
如果你是個人,進到你的主頁面,找到右上角三個圓點「・・・」按下去。
切換成「專業模式」。
如果你是粉絲頁面,記得定期到後台看數據。
數據會說話。
它會告訴你近期的文章表現如何、互動如何、和其他內容比起來是好是壞?
這些都是幫助你成長、讓你知道下一篇進步方向的重要指標。
留言引發互動,互動引發更多留言。
平台最喜歡能產生互動的內容了。
讀者願意留言,代表他有共鳴、有同感,他願意把時間花在你的文字上。
回覆留言,別忽略它們。
動態牆(feed)就是你平常滑臉書看的這個畫面。
滑臉書除了放空,你還可以觀察這些小細節:
• 哪些內容優先顯示?(親人和朋友的發文)
• 在牆上的內容都是什麼時候發佈的?(通常是數天內)
• 除了廣告,還有什麼讓你看到陌生創作者的管道?(為你推薦)
從這些觀察你就能知道:要盡量寫容易被分享的內容、會被臉書「推播出去」的內容。
這是對我幫助最強的武器。
「內容行事曆」是普通的行事曆,但你要在上面記載貼了什麼文章、表現如何等資訊。
我自己放這些:
• 日期
• 內容標題
• 收到的互動數
• 張貼的社團,或個人頁面
不用多炫酷的行事曆,只要是日曆、有確實記下就行。
它能超有效的把貼文頻率、互動表現、過去策略與將來的機會⋯⋯都在一個頁面上顯示。
就像飛機駕駛員要看儀表板一樣,至關重要。
重點是你要認真紀錄,它才會有意義。
到 Google 搜尋關鍵字 “content calendar”,你會找到很多免費的範本。
重複寫一樣的東西有點無趣。
我把內容分成這些類別,再搭配內容行事曆就能適當「分配比例」:
• 說故事(擴散文)
• 創業心得(老闆文)
• 零碎時事、資訊分析
• 和追蹤者對話,例如每週問與答(互動文)
如果故事說多了,可以改寫多一點時事分析。
如果覺得可以和讀者多一些互動,可以加上「問與答」類型的內容。
重複寫同種類的內容,長期效果可能不會太亮眼。
這是因為觀眾有「認識你的不同階段」。
• 不認識你的人:要講故事吸引他(例如:賺千萬的部落客)
• 稍微認識你的人:可以開始談談你懂的、他們有興趣的知識(例如:搜尋引擎行銷)
• 認真追蹤你的人:適合寫你深度思考的內容(例如:Google 演算法)
這樣你就能用內容引起「不同階段的觀眾」共鳴,也能適時觸及還不認識你的人。
不會只偏重一側、造成「營養失衡」。
把你寫過的貼文,改寫之後發在部落格;
把你部落格寫的題材,改寫成臉書貼文。
這個「回收內容」的技巧叫做 “content repurposing”。
別小看它,這是內容行銷重點策略。
比如你錄了一場 Podcast,把裡面的談話寫成文字,是不是就有現成的一篇長文呢?
如果你寫了長文,把它分成不小段,稍加改寫潤飾後,是不是可以拆成多篇短貼文呢?
當你用心創作出好內容,它就不只是「一次性使用」而已,而是能「重複再利用」。
用心一次,就能放大出 3 倍、5 倍的效果。
學會把 1 個觀點,用 10 種不同的寫法表達。
這能立即增加效率和寫作能力。
比如說這幾個標題,其實都是我重複再講同一件事:「趕快講重點、別拖!」
•〈練好 SEO 寫作,從「刪光前言」開始。一個字都別留〉
•〈文案的黃金定律:「關我屁事」法則〉
•〈多耽誤讀者 1 秒鐘,你怎麼敢?〉
加上不同的觀點和視角,看起來就是全新的內容。
如果你堅持「持續輸出」,那這時候你累積的知識量、題材量就會讓你「越來越輕鬆」。
因為你已經可以開始「重發以前寫過舊文的『強化版』」。
你會發現:先前亂寫、隨寫的文字,現在都有用了。
你能看到它們有明顯的「進步空間」。
你也會發現:換不同的切入角度,讀者可能會更有共鳴。
這也是為什麼我可以把同一個觀點,用好幾種不同的寫法表達。
因為你有累積、有經驗、有素材。
但如果不堅持,你就很難走到這步。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你把文寫好之後,很容易留著自己發現不到的盲點。
而「讀者」才是你寫作真正要溝通的人、才是表現好壞的最終評審。
這也是「偷改答案」最低成本的機制:只要隨便找個人幫看就好了。
我很喜歡找外行朋友幫忙「評審」,這些是我收過的意見:
• 太口語了
• 下標太聳動了
• 好長喔,懶得看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回饋、也是目標讀者可能會有的反應。
如果想改善,讀者的回饋就是「快速加分」的最好契機。
我不只喜歡找人幫看,更喜歡找人「批改」。
最好用極銳利的眼光、超龜毛的要求,幫我抓出每個錯別字、每個讀起來不通順的地方。
這是進步、變強的最有效方式。
遇到重要的內容,我甚至會「付費」請人批改。
這是夥伴幫我研究之後給出的建議,我覺得非常受用,就是「訂出有自己風格的文字格式」。
【我的主標題會用方頭括號這樣包起來】
── 我會在副標題前面,加上臉書系統常出現的橫線
這樣一看到開頭,熟悉的讀者就會認出「是你寫的」。
如果有人「模仿」,你也可以知道他多半看過你的作品。
有人喜歡多用表情符號、有人喜歡用#當分隔。
你可以挑自己喜歡、順眼的格式。
(延伸閱讀:如何在文字裡,悄悄烙下專屬於你的浮水印?)
「題材枯竭」是很多寫作者遇到的難題,尤其輸出的內容越來越多。
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肯思考」,就不怕沒東西寫。
只是資訊量太大、變化太快。你要養成一個習慣:把「靈感」思緒寫下來。
《打造第二大腦》就提到:你要把最佳的思考脈絡筆記下來,這樣,你就不用再重做一次。
你推論出來的好邏輯、突然靈光乍現的重要觀點,就不會忘掉。
當你親自測試,就能找出最適合你的「內容組合拳」。
憑藉在社群寫作文字致富的專家 Justin Welsh 說過:
表現不那麼好的內容,減少或暫停。
表現亮眼的內容,加碼產出。
因為,這可能就是專屬你的「流量密碼」。
(延伸閱讀:文字的速度感)